TRIZ研讨会报告和学习总结

今年重新开始学习TRIZ,通过中国微信公众号得知年底有TRIZ研讨会,于是自费报名参加2019年12月7日和8日这两天的学习,收获颇多,了解很多企业在TRIZ方面的实践,再次坚定了我继续学习TRIZ等先进方法论的决心。
先简单总结几个我很喜欢的报告,暂时不列过细的细节(我都拍照放在印象笔记之中),然后写几点我的思考,梳理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这次研讨会的新闻稿:
第四届MATRIZ(国际TRIZ协会)在北京圆满结束

三星中TRIZ的实践

报告人:Dr. Kim
Kim博士介绍了TRIZ在三星研发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从开始导入,到形成不同层次的TIRZ人才梯队(TRIZ beginner,practitioner,expert,lecturer,Pro)
之后介绍了一个具体的案例,在芯片封装过程中,如何解决传统封装过程中产生的气泡和裂痕(Crack)的问题,方法是从下向上注入灌装胶,逐渐流平。新的问题是有无芯片的地方流速快慢不同,答案是芯片排列方式。
TRIZ帮助解决三星企业中的现实问题,进行专利布局,等。

6 Sigma / TRIZ at NICE

低碳院院长 卫博士
卫博士介绍了国家能源集团的集团情况和低碳所的研发体系。
低碳所的“先进方法论部”以TRIZ和DFSS (Design for six sigma)方法解决项目的问题,支持重大项目。
介绍了企业中如何推行TRIZ体系,TRIZ和DFSS各自的价值。
DFSS和TRIZ:
项目主要分为项目定义、概念设计、优化这三个阶段,其中DFSS的优势是开始和结尾的项目定义和优化两个环节,而TRIZ的优势是概念设计环节。

研发人员都需要熟悉DFSS和TRIZ工具。
适合于低碳所的TRIZ方法:

基于专利大数据的功能导向搜索

张彬彬 (TRIZ一级培训师,三级认证专家)
介绍了专利中使用“功能导向搜索”。
主要内容见下图:
首先是把具体的问题一般化(higher level ),一般化的关键就是功能分析,然后进行专利搜索,再重新聚焦到当前的领域问题。

功能导向搜索的步骤

功能分析的三要素:tool,action,object

基于专利的功能分析

给非技术人员的40个发明原理的延伸演绎

香港创新协会,David Kwan
Innovation是未来最需要的技能之一,而“40个创新原理”不仅是研发人员进行技术领域创新的标准工具,也可以推广给普通人,解决非技术领域的问题。
David的目标就是对40个创新原理进行“再解释”和“生活化解释”。
从DIKW模型(data –> Information –> Knowledge –> Wisdom)来讲,对40个创新原理进行生活化解释和一般化解释,可以帮助普通人从更高level去应用这些工具。

用TRIZ方法解决催化剂成型后活性降低的问题

龙博士
非常精彩的TRIZ案例分享,化工领域的具体案例。
关键的 TRIZ工具:过程功能分析,功能模型,过程的剪裁,因果链分析,功能导向的搜索应用(其他领域的相似功能),物场模型标准解(好几个物场分析案例),物理矛盾及分离原理,发明原理等TRIZ工具,解决了问题,申请了专利。

TRIZ产品创新路线图:

TRIZ产品创新路线图

过程的剪裁

物场模型分析举例:

物场模型标准解

基于裁剪的产品结构专利规避实践

严军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后博科技有限公司)
非常棒的TRIZ案例分享,使用TRIZ的系统分析和裁剪工具竞争对手的产品设计,找到规避方法并进行专利布局,从而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市场竞争力。
分析竞争对手产品的系统部件,利用裁剪方法,去掉会产生专利冲突的部件,改用其他替代方法实现相同的功能,从而申请新的产品专利。

  • 功能分析,功能模型图
  • 剪裁:
    • 被剪裁的部件是什么
    • 被剪裁部件的有用功能是什么
    • 选择合适的裁剪规则 【裁剪规则3?】
    • 利用功能再分配规则,选择一个新的功能载体
    • 裁剪之后的问题描述
    • 最终的专利方案

伺服电机制动器长度优化分析

刘徳茂 (格力电器,TRIZ三级)
同样非常棒的TRIZ案例分享,介绍了格力电器研发人员如何利用TRIZ工具开发伺服电机新产品,开发出世界领先的新产品,同时申请专利进行保护。
关键词:IFR最终理想解,功能分析,资源分析,剪裁,因果链分析,

解题逻辑图:

格力-TRIZ解题逻辑图

基于初始缺点识别和因果的专利规避和布局

孙永伟博士(低碳院)
关键词:初始缺点,因果链分析。
非常好的内容,讨论如何利用TRIZ工具进行专利规避和布局,之前严老师的分享是一种专利规避的办法,而孙博士分享的是更彻底的专利规避方法,核心是识别竞争对手专利要解决的缺点,通过因果链分析,找到新的缺点(这样就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布局新专利,避免了专利冲突。
形象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公司可以进行专利布局锁死一条路线(针对一个行业公认的缺点),而高级的规避方法就是找到另外一条路(也就是识别另外一个缺点),这样就可以规避别人的专利和解决问题的路线。

专利侵权的判定(中国):

专利侵权的判定

分析所有的缺点

运用初始缺点的识别和因果链分析进行专利规避的算法:

初始缺点识别和因果链分析进行专利规避

专利情报在TRIZ创新中的应用

陈燕(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 秘书长,《知识产权》杂志主编)
介绍专利情报的价值,如何结合TRIZ,更好的进行专利布局。
对企业研发人员来说,专利情报尤其是专利布局,对企业有重要作用,专利是一种优质的信息来源,
阿奇舒勒正式通过总结专利的内容,总结出了技术系统领域可以解决标准问题的40个发明原理。
另外专利情报也会预测技术进化趋势,对应于书中总结的8个进化法则。所以不同领域之间借鉴,可以指导产品进化方向和专利布局方向。

创新方法在熊猫集团的应用

张宗来(上海熊猫集团)
介绍公司推行TRIZ的情况,将TRIZ分析作为项目研发的必要工具,利用TRIZ工具,开发新产品,申请发明专利。
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企业将专利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开发有专利保护的产品,建立行业壁垒,利用专利武器阻止竞争对手抢占市场,比如公司开发并专利保护的“智慧调峰泵站”。

九阳TRIZ之路

明进武(九阳电器,TRIZ二级,专利代理师,)
同样非常好的TRIZ案例分享,介绍九阳集团的TRIZ推行情况,分享了一个案例(解决豆浆机的噪声问题,实现豆浆机高转速低噪声),介绍如何使用TRIZ工具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利用TRIZ工具,开发了数款借鉴消费者痛点的新产品,比如降噪、免手洗,并推向市场,同时申请专利。

方案设计阶段增加TRIZ分析,成立专门的TRIZ推进组,帮助项目提出TRIZ解决方案。

TRIZ关键工具:因果链分析,关键问题列表(列出项目中的关键问题),组件分析,功能分析,剪裁,矛盾分析,功能导向分析,

TRIZ流程:
九阳-TRIZ流程

TRIZ在丹纳赫生根开花

伋风林 (Danaher集团)
相当好的案例分享,可惜好几个案例都没有看明白。
伋总介绍了Danaher中TRIZ的应用情况,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质量问题、节约成本、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情况,并将TRIZ作为企业文化。
如何利用功能分析、组件分析、剪裁等工具,简化色谱仪产品。
利用功能检索分析,从其他领域查找相似的解决办法,比如医院输液如何避免有气泡,将相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应用于仪器系统之中。
triz方法:功能分析,物场分析,裁剪,
Danaher的项目分析分析,和我现在单位推行的A3非常相似(background,target,question):

  • background
  • problem description
  • objective

我的几点TRIZ年会总结

特别高兴有机会参加TRIZ年会,TRIZ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工具,之前虽然也坚信这一点,但只是从书本中确认这一点。
研讨会上来自企业界的triz专家分享了企业triz推行情况,分享具体的triz进行概念设计的过程,熟练使用功能分析、剪裁、物场分析、关键问题等工具。
TRIZ可以解决一个产品中的具体问题,比如催化剂失活、伺服机既要小又要功能高、豆浆机既要转速高又要噪音低,等等。
TRIZ可以和专利协同使用,包括用TRIZ进行专利规避,这方面包括部件剪裁和功能替代和更复杂的利用因果链分析发现新的缺点&关键问题
我最初看《创新算法》,将ARIZ-61和ARIZ-71视为TRIZ的精髓,实际上这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更具有实用价值的是研讨会中大奖反复提及和使用的TRIZ经典方法,比如剪裁、因果链分析、物场分析、等工具。
我虽然花了大量的阅读时间学习TRIZ方法论,但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所以还处于“TRIZ一级”或“TRIZ beginner”的水平上,下一步就是“用实践促进学习”,把实践放在第一位。

  • 学习TRIZ的目的是“产出结果”,推动研发效率,解决具体问题。 这就是“结果导向”。
  • 专利是TRIZ的重要应用领域和实践方向,包括从专利中查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张彬彬),专利分析和规避(孙博士),剪裁法规避专利(严老师),申请专利保护产品等。
  • 研发人员的三个工具:6-sigma(DFSS),TRIZ,精益设计。
  • 最常用的几个TRIZ经典方法
    • 系统分析,组件分析,资源分析:这是分析一个大项目、复杂产品的必备阶段。
    • 功能分析是TRIZ问题解决中的标准方法之一。 Function就是系统的关键所在,分析清楚功能,就可以进行物场分析、剪裁等处理。
    • 物场模型和标准解法:物场分析中有几种标准问题和标准解法,这个我还需要仔细总结,比如“构建和完善物场”情况,比如“作用不足的物场模型”,以及他们的标准解法(比如引入第三种物质,或S1和S2的变种,引入第二种场建立双场模型,等)
    • 剪裁:如何使用剪裁方法,可以参考严老师的案例分享。 剪裁之后要确保被剪裁部件的功能被其他
    • 因果链分析:有点类似于常说的5-why,对问题追根究底。

费用:会议费+住宿费+往返油费+高速费,差不多刚刚两千元,挺值的学习开支。
20191222 昨天整理内容,今天补充思考,发表,用时大概3-4h,基于此重温当时的报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