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主观更新和客观刺激,最近需要在行动上做出一些改变,从八月底一直想在思考,“当前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应该作出什么改变?”
当前的思考模式源自前几年的阅读所得,一是大脑的认知方式,二是一些更具体的思考方法论。思维方面的改进,我的反思是不能继续在思维阅读主题占用太多时间,重要的是实践,用书本知识观察别人和世界,反省自己。
当前的行为模式则是逐渐积累起来的生活方法论,每个行为背后都是不断完善的流程。行动方面的改进是目前的重点,总结有两点改进方向,一是“与当下需求匹配”,二是”实践最重要”。
-
我现在的状态
在大学读本科和博士期间,研究了不少的软件和效率操作,比如高效文字输入(提高文字输入效率:实践篇),现在一直收益于此,我打字速度一直是周围人群中前几名; 比如大学期间就一直琢磨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几乎把市面上主流的软件都尝试了好几遍了,虽然需要管理的事情不多,也就是“工具高于我的需求”,但工作之后效用大增,避免了重新学习的紧张,快速提高了我的时间利用效率;比如思维导图,记得12年前后,每天早晨使用思维导图软件Mindjet写晨间日记,虽然现在不用思维导图写日记了(从Diaro到Dayone到evernote最后到Workflowy),但是折腾一路倒是留下了很多日记和反思自己的习惯;再比如研究如何充分利用chrome尤其是插件提高效率,现在也是每天从过去积累的chrome效率系统中受益;再比如知识管理软件,同样把市面上主流的软件都尝试了一遍(evernote,onenote,wiznote,等)读博期间使用evernote整理科研文献和思考,期间还斗胆给别人分享怎样使用evernote进行科研思考(现在看真的是自信啊),工作之后则一直使用Onenote。
总而言之,我自己上学期间折腾/研究的一些软件和效率,其实现在一直在受益,这就是之前强调的“一次付出,终生受益”的理念。
除了特定的软件, 最近几年特别喜欢OE思维/精益思维(《两秒精益》读书笔记:精益思考),这也是我工作的外企推行的企业文化之一。之前只关注软件,现在关注软件和操作串起来的流程。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一套不同场景的方法论,比如每天应该怎么总结生活,比如怎样阅读(kindle+Klib+Marginnote+wordpress读书笔记),比如网页零碎知识收集(Diigo,逐渐切换到marninNote),比如一些细枝末节的效率操作,等等,
日积月累,这些软件和流程给我带来了持续且看得见的收益,既包括虚伪的成就感(来自于比较),又包括自我满足感(来自于坚持、自律和持续改善的过程,比如每天写日记,看书写读书笔记,定期目标回顾和制定计划等),更重要的是更多的输出和成果(比如写字发邮件从来不嫌字多懒得写,甚至也不觉得记录idea等是个障碍了,写读书笔记增强阅读收获,等等)。
-
改进1:与当下需求匹配
前几年对“平衡/balance”特别有感触,这体现了一种不走极端、动态平衡的生活哲学。
每个年龄阶段对应于应该做的事情不同,这也是我最近在读的《算法之美》一书的“利用expoit和探索explore”的平衡问题。比如上学期间(年轻)好奇心更强,什么都想尝试,也有足够的时间支持这种探索,所以多学多尝试多体验是绝对值得赞同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尤其是工作日八小时都要分配到工作上,还要分配给家庭,所以过去“探索”的软件和流程成为现在的利用对象,新的探索受到时间的约束,只能努力聚焦Focus到“当下最重要的需求”,也就是建立新的平衡。
所以我现在很少再去研究新的效率软件,不然就真的不balance了,过去的探索方向很有用,是一种有竞争力的大招,但是现在如果依然执着于此,那就真的是雕虫小技了。这也是为何习惯难以培养?中给自己的提醒,“别人就算没有掌握,也很有可能去忙更高级的事情了”,所以忙碌于雕虫小技,玩得再溜也已经输了,这就是行动之前确定目标的意义所在。
应该选择探索什么,答案是有更大的杠杆/更高的边际收益(一次付出,受益更多),聚焦“当下最重要的需求”。
至于更具体的方向,这个这儿暂且不表了。
-
改进2:实践第一
我弟弟前一段时间给我说,别只顾着看书,得想想具体的产出是什么,虽然我为自己辩护,阅读增强了思维方式,思维是比行动更高级的层次,就像《principles》中所说的那样。
但是我仔细反省,自己是不是陷入了阅读的舒适区? 虽然我一直在阅读高理解力的图书,不断扩充自己的阅读主题,避免在阅读上低水平重复,但是将太多时间放在阅读和整理读书笔记上,带来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因为我放弃了应该做其他事情的可能性。
其中一个重要的阅读之外的事情就是实践,阅读本身不是目的,改进思考和行动才是关键。我读《思考快与慢》这一类书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但是思维之外的实践,真的是屈指可数,这是非常大的警示。
比如读scrum敏捷思考,OKR目标管理、复盘和回馈分析、创新方法论这一类的图书,却没有真正的改进我的行动,这就是过度关注阅读、轻视实践的结果。
所以下一步的关注点是放在实践上,用实践来证明阅读的价值,而不是用阅读数量、读书笔记。
2018.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