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我大约在2015年读完这本书,这本书我引导我深入挖掘“解决问题方法论”这一读书主题,所以有了后来读的《比知识还多》《创新算法》《麦肯锡方法》,还有更基础的思考类读物比如《批判性思考》《学会提问》《beyond feelings》等。
我们每天都在进行选择、决策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很少关注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方式,这也是很难真正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完本书,我们就会充分意识到,“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过程,避免特定的思考偏误,有意识地利用有价值的思考框架”,就能成为一名别人眼中善于解决问题的高手。
我根据本书主题,从我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历,阐述问题解决领域中的几个重点提醒,本文没有分享具体的例子,正好最近看到的一篇精彩文章(居然有人说本文无聊,哎),强烈推荐给大家,自己留底多读几遍,提醒自己生活中的类似案例,作者是“专案管理生活思维”和“大人学”的Bryan,【大人学】太相信直觉!一支iPhone教我避开的三大思维陷阱。
本书的主题:
《你的灯亮着吗》
- 1)动手去解决问题之前,好好想想问题的来源;
- 2)如何站在各个角度来看待面临的问题,以能够知道其真正所在;如何去尝试那个最能解决真正问题的方法,并且时刻保持警惕心;
- 3)为什么不要把人们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更不要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特别是这个解决方法是你自己所使用的;
- 4)永远都不要肯定自己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义,即使是在问题好像已经解决之后。
- 5)每一种解决方法都会带来新的问题;
- 6)问题最难以处理的部分恰恰是去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 7)在理解问题之前,至少要做好准备接受三种可能的出错情况;
- 8)或许还可以改变问题的表述来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
- 9)当你沉迷于寻找问题定义和解决方法时,不要忘记随时都回头看看,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迷路了..
- 10)当别人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 11)如果某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本人却并不会遇到这一问题时,那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也感受到这一问题;
- 12)不管看上去如何,人们很少知道他们要什么,直到你给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 13)甚至,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希望他们的问题被解决。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拿到一个问题,就倾向于急冲冲的去解决它,总是忘了行动前“清晰地定义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
如何明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有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思考模型:
- 现状是什么?
- 目标(你期望的东西)是什么?
- 问题的最简化定义——问题就是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看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模型,却很容易被人忽略;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个人无法清晰的回答前两个问题,那就有麻烦了。
另外在寻找“真正的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一个常见误区:要把他们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特别是在你使用自己的解决方法时。
这有点类似于查理芒格强调的“铁锤人倾向——在拿着锤子的人眼中,全世界都是钉子”,如果我们擅长某一类的解决办法(锤子),那我们就倾向于直接用我们擅长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问题链条
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只不过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处于我们的视野之外。所以要从更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只是表面解决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一课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制定政策时,既要考虑政策在短期内对直接相关者的影响,更要考虑长期时间内对整体经济参与者的影响。《一课经济学》要强调的就是我们对后者的关注明显不足。
问题存在一个链条,我们要考虑自己解决了哪一节点的问题,这也是一种系统化思维的体现。我们习惯于把问题解决掉——让问题从眼前消失,却很少考虑真正的结果,问题被彻底解决了,还是简单被转移到别人身上了?
我们永远都不能消灭问题。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新的问题交织成一条无穷无尽的锁链。我们能期望的最好结果就是新的问题没有我们“解决了”的那个那么棘手。
《你的灯亮着吗》
问题最难以处理的部分恰恰是去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习得性无助”——缺乏问题意识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在解决问题领域,习得性无助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习惯于现状(问题导致的情况),而忘记了要去解决问题。”
我们周围的问题无处不在,比如上班路上遇到堵车时询问自己“是否有更优的路线?”,浏览网页时遇到烦人的广告时询问自己“是否有让广告消失的办法?”,诸如此类。
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不难,甚至百度或谷歌一下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
“习得性无助”的人,不容易发现问题,自然不会想要解决问题。很多情况下,最难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就是要有问题意识!
清晰的问题描述
清晰的问题描述,也是分析问题中非常需要强调的一点,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和别人表达问题时避免使用“引导性语言”,避免描述语言中的“倾向性思考”。
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本能,去抓住我们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像“问题”的表述。然后我们尽可能快的去“解决”它。
也许我们并没有注意到我们是怎么做的。要揭示这个过程,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去问:我们要怎样改变问题的表述才能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最初总是把问题放在这样的一个语义层面上,这个语义层面能让我们感到最大程度的舒适。
《你的灯亮着吗》
你永远都不能确信这里的每个人对于同一个词都和你有相同的理解。
《创新算法》第三章“人与算法”第一节“心理障碍”,详细介绍了问题描述方式和术语导致“惯性思考”,阻碍了问题的解决,书中介绍了好几个例子,欢迎阅读原书,这儿不赘述了。
正因为此,《创新算法》 ARIZ-71步骤2-3 “用两句话描述问题的条件”,强调不要使用专用术语,也不要准确表述想要开发的是什么;从而避免思维惯性。
利益相关者
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人选,所以“当别人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一方面,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更能深刻的体会问题的本质,旁观者可能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另一方面,这也引申出了本书的另外一个提醒“是否真的想要一个解决办法”,不要沉浸于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中无法自拔,我们要去解决问题,问题的利益相关者却未必真的需要。
2017-9-17 发布
2022-3-20 重读和简单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