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之道:我对效率软件的几点思考

之前梳理了我在windows,iphone,chrome上的效率软件和操作,这大是“术”的部分,即用什么软件完成什么任务。
这儿整理自己在“道”层面上对软件和效率的理解,这也是自己踩了很多坑总结出来的大道理,幸好这是趁年轻蹚出来的,虽然现在也经常掉坑里。以后既没时间也不应该继续想这些事情了,索性来个大总结,这篇文章写总结几点。
这些内容是之前零零散散写的思考,现在汇总补充完整内容成文。

软件是一种杠杆

效率软件是一种“边际收益递增”的工具,这也是我在之前的博文中强调的观点“学习效率软件,一次付出,终生受益,从长远来看是极其划算的行动”,吃馒头却没有什么边际收益,每顿饭都要吃,软件只付出一次学习时间,就可以长期高效使用了。
鲁迅说“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反过来说,效率软件提高了单位时间的价值产出,无形之中就可以做得比别人多快好省。所以我一直致力于用软件提高自己的效率,从而提高成果产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提高文字输入效率尤其是使用双拼输入,现在看来,真是个超划算的技能。我从大约14年开始使用双拼输入,我现在真的很喜欢打字,毫不犯怵,因为打字速度和大脑思考的速度相差变小了,通过大脑的二次加工再导出,我不会觉得打字是一种累赘。这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更快的邮件处理、onenote知识总结,还体现在写博文、写总结,所以是一件极具杠杆性的效率操作。 具体见三篇相关的博文,内容不再赘述。提高文字输入效率:理念篇 – Zero | 吴玉昆的个人主页,和提高文字输入效率:实践篇 – Zero | 吴玉昆的个人主页,和习惯养成——小鹤双拼训练及思考 – Zero | 吴玉昆的个人主页

正是有了诸多类似的效率操作和软件,从而将别人看起来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比如写月度加星文章总结,其中就用到了多个软件,比如文章中的链接不是分别复制标题和链接再“添加超链接”而来,实际是直接copy markdown格式而来,简单得很。

再比如研究清楚Outlook的细节操作,每天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更快速的处理邮件,更快的查找邮件,更好的用onenote整理复杂的知识点等等。

软件是一种“看不见的软资产”

在封建时代,穷人和富人的贫富差距非常明显,人人都能看得见,前者没有土地或者土地贫瘠等,后者土地多质量好说不定还有农耕工具等,庄稼收成的差异自然也是一目了然。

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农民的孩子要进步,不需要向地主家租土地租工具了,可以利用的进步工具很多,上学自然是其中一条道路,学习之外,不花钱或者说花很少的钱就能用起来的工具也是比比皆是。
换言之,现在的致富/进步途径不再是“是否拥有”的问题,而是大家都能拥有,谁会用,谁用得更好。
农村的学生要追上城市的学生,提高效率就是一个极好的方法。我们再穷,还没到买不起电脑买不起手机的状态,大不了就是配置落后点。城市学生买最好的iphone 11 pro max,穷人咬咬牙也能用上iphone 11,或者像我这样用iphone 6s plus也挺欢快。更重要的差异来自于不容易观察的软件,软件上大家还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充分利用软件的力量,学得更好,更快,更系统,这就是看不见的竞争力啊。

当然还有诸多效率弥补不了的东西,比如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这同样可以通过看书来弥补,相比于西方世界,图书在中国可算是廉价消费品了。

当然打字效率是最简单的比较,大老板人家不需要打字快,配一个秘书就是降维打击了。更重要的是使用效率工具和流程去产出价值,比如利用一套知识管理系统更好的梳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超越秘书的道路,这是更有杠杆、更有竞争力的技能。

软件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

彼得德鲁克说,人际关系的核心是致力于作出贡献。
下一个问题就是,“我能贡献给别人什么”,对我来说,一个答案就是将我的效率软件、经验分享给对方,我有所贡献,这就是良性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当然这其实只是我学习效率软件的副产物,如果奔着给别人推荐软件而去学习,那兴趣不大也不会持久,所以切莫本末倒置。
遇到正在探索一个软件或流程的人,我的经验可以帮助他快速找到答案,或者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其实就是延长生命啊,这自然是富有成就的一个事情。
当然只有少数人“志同道合”,所以我后来就不像上学期间逢人推荐效率软件了,否则确实会令人生厌。

持续学习,但要结果导向

我折腾软件,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体会一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感觉,所以软件有更新,我都会看一下更新内容是什么,如果有什么新功能,都会跟着试一下,这种跟着软件迭代升级的感觉,会带来一种成就感。
对于一大类软件,我会把市面上重要的都研究一遍,然后再选择一个自己用的,甚至过一两年,我可能后天再去简单用用另外一个软件,看是否有很厉害的功能出现,或者是否更符合最新的场景。比如笔记软件,我尝试过市面上大部分的主流软件,包括evernote,onenote,wiznote,有道云笔记,等。读博期间用evernote,等工作电脑为主就用onenote为主了。

以前从折腾软件中寻找成就感,现在就知道这只适合年轻时期,现在我就是固定软件和流程,尽量少折腾。
”结果才是最重要,软件只是个工具!“
我现在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就像工作中追求结果导向一样。

软件是一面镜子,看别人更看自己

what you use is who you are. 你用的工具能反映你是怎样的人,你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我曾大言不惭的说,根据一个人在电脑、手机上使用什么软件,就能推测出他是怎样的人(现在回想自己很SB)。因为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其中谈及人的惯性思维,评估方法之一就是看测试者在电脑上使用什么浏览器,是系统默认的浏览器,还是安装并配置自己喜欢的浏览器。前者更保守,后者更Open。当然在中国,很多人装360、搜狗等浏览器,不是因为主动,而是不小心装了全家桶,这是题外话了。

如果让我来观察一个人,我会看见他电脑和手机上用什么软件,重要又频繁使用的软件的高级功能或设置是否用起来(比如微信),每个细分方向都用哪些软件,比如笔记软件、输入法(甚至九宫格vs26字母);除了软件,还有电脑操作习惯,比如桌面文件夹的排列,文件的查找方式,等等。
比如微信,是否使用“设置-发现页”关闭不常用功能和容易占用时间的功能,比如朋友圈、看一看。
比如用苹果手机,是否清一色系统自动软件,是否在使用苹果独占的效率软件,系统的一些功能比如“通知设置”关闭一些消息或静音,取消小红点,“隐私-系统服务”下关闭“产品改进”等不需要的功能,等等。

当然我现在不再如此简单粗暴的用工具去评价别人,不然太低俗了,这就像用衣着打扮评价别人一样,虽然有相关性,但是面对个体误差极大,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层面的相关性来看待这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从软件的角度看自己,理解自己使用软件的阶段,之前犯了什么错误,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软件,等等。

2019.12.19 重新梳理workflowy中的思考碎片,花了有1h,有点多了。
2020.1.15 重新梳理,发布,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