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发出这两个月的加星文章汇总,然后我就要准备各种年度总结了。
以后还是把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复制一下,方便以后快速回顾,只有非常重要的文章需要看原文时,再一并发到kindle成册重读。
“当你想批评他人的时候,你要了解,并非世上每个人都拥有你拥有的东西。
Survivorship Bias: The Tale of Forgotten Failures
来自FS网站的一篇介绍“幸存者偏见”的文章,幸存者偏见是指考虑当下的情况不考虑失败的部分。这让很多人把侥幸和运气视为必然和努力而来。另外我们只关注成功的人,不关注更多的失败案例。所以幸存者偏见导致过度自信。(比如只看那一个吸烟并长寿的)
关键词:幸存者偏见,基础概率,因果关系(cause and effect),关注看不见的事物,
When we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ose who survive, we fail to account for base rates and end up misunderstanding how selection processes actually work.
Survivorship Bias: The Tale of Forgotten Failures — From the FS Latticework of Mental Models, survivorship bias is a common logical error that distort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It happens when we assume that success tells the whole story and we don’t adequately consider past failures. When we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ose who survive, we fail to account for base rates and end up misunderstanding how selection processes actually work.
知识分子公众号:压力山大,压力山大,山大的压力到底是个啥?
压力到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比如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下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等。
这就是中医上所强调的情绪和身体的关系,很多人因为憋屈、家人身故等原因,情绪就会造成身体的疾病。
如果要找“西方科学”依据,我想起了《潜意识》一书中提到的情绪部分内容,愤怒喜悦等情绪,是因为思维引发了身体的反应比如出汗、心跳加速,所以才从信念变成了可以感知的情绪。
文章介绍了研究人员对大猩猩群体的研究,从激素水平的角度去分析stress和身体素质的关系。
stress(压力)是这些疾病的原因。
简单地说,下丘脑到脑垂体到肾上腺的连锁反应就是一剂救命的鸡血,可以让祖先们迅速进入逃命或拼命的 “高能态”,尽早摆脱危机。
这看起来只是大脑资源错配的小问题,但在外界压力源接连不断的时候,身体就会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各种健康问题则层出不穷——
比如,长期需要调动能量和强化心血管则会提高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几率,而长期削弱免疫系统则会导致机体更容易遭受感染。
从技术到管理:那些不错的管理学的书
我很喜欢的一个微信公众号,唐巧的文章,推荐技术管理者的三本书:
- 我特别推荐的书是 Intel 总裁格鲁夫的《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英文书名叫《High Output Management》。
- 另外一本,是温伯格专门写给技术背景管理者的《成为技术领导者》,英文名叫《Become A Tech Leader》。
- 除了以上两本,我另外推荐的就是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很厚的一本书。里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我看过好几遍,时不时翻阅一下收获都非常大。
王烁:BetterRead 2019年度书单
有不少好书推荐,主题比较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 如何超过大多数人 | | 酷 壳 – CoolShell 十分推荐!!
最近“重新发现”的一个个人博客,其中的文章都不错,值得细细找找。
这篇文章也有很多干货,我做到了一部分,当然还有差距。
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比如低质量的文章和搜索(微信公众号,百度搜索,知乎甚至付费知识)
最后强调应该怎么做: 天赋,兴趣,努力。
技术人员的发展之路 | | 酷 壳 – CoolShell
高效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成为具有leadership的员工。 如果公司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那就“做正确的事情,等着被fired”。
30岁以前,这个时间段,应该是人学习和积累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就是努力学习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你一定要把时间花在解决问题的技能上。就是说,你一定要练就成的技能是——你能解决大多数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使蛮力埋头加班苦干,当一个搬砖老黄牛的是肯定没有前途的。如果你不幸呆在了一个搬砖的地方,天天被业务压得喘不过气来,我建议你宁可让你的项目延期被老板骂,也要把时间挤出来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多掌握一些技术(很多技术在思路上是相通的),然后才能有机会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因为,比起你的个人未来,项目延期被老板骂、绩效不好拿不到奖金,都不是什么事儿
高效的学习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拥有了这两点,基本就是公司中具有leadership的员工。
我看绩效考核 | | 酷 壳 – CoolShell
正好年底考核,看这篇文章,有不少感触。
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公司给你打的分数,因为那并不代表你的整个人生。但是,你要用一颗非常严肃的心来面对自己的个人发展和成长,因为这才是真正需要认真对待的事
这里,我需要转引一篇文章《Do the Right Thing, Wait to get fired》,文中提到《 Team Geek》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情,等着被开除。
谷歌新员工(我们称做“Nooglers”)经常会问我是如何让自己做事这么高效的。我半开玩笑的告诉他们这很简单:我选择做正确的事情,为谷歌,为世界,然后回到座位上,等着被开除。如果没有被开除,那我就是做了正确的事情——为所有人。如果被开除了,那选错了老板。总之,两方面,我都是赢。这是我的职业发展策略。
FS Blog:How Performance Reviews Can Kill Your Culture
关于绩效评估,虽然这篇文章是从领导者的角度去分析如何评估员工绩效,如何建立正确的企业文化。 作为公司员工,也可以从中学到“自己应该怎么做”,也就是专注于自己的进步!
这也是我在工作中经常思考的一个事情。
In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s, ranking someone against their peers is often ineffective and counterproductive in terms of building an exceptional corporate cultu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why this method fails and suggests an alternative: Comparing people against their past selves instead of each other.
Most of us inevitably compare ourselves to others at some point. Chronic comparing though leads to misery. What matters is not what we do compared to what someone else does, it’s what we do compared to what we’re capable of doing. Both as individuals and in organizations,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is gap—the gap between where we are right now and what we’re capable of.
***** 对话陆奇:做一件长期有价值的事,不被人理解是必然的
相当好的文章,信息量又特别大,值得好好多读几遍,从陆奇这儿能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关注和现在的我密切相关的内容,把我认为值得重读的内容复制在这儿,方便下次重读。
“选择一个大平台,我通过它产生的影响会比创业更大”
《晚点》:是什么让这些人都愿意相信你、帮你?
陆奇:可能是Integrity(正直),每次沟通我都讲真话,如果我答应你什么,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以及有愿意帮助人的心吧。《晚点》:在大公司做管理,如何做到穿透管理,真正了解一线的情况?
陆奇:我以前要求自己做到的是,我手下两层以下的人,他们每个人的工作我都能做。这样整个公司里,没有人敢欺骗你、忽悠你。这个非常重要,大部分企业中层都在忽悠高层,资源其实是浪费掉的。《晚点》:你曾多次提到最喜欢的小说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它对你意味着什么?
陆奇:我喜欢这本书喜欢到还手抄过这本书两次。对我来说它是描述人性的一个史诗般的著作。它对我最大的触动是——如果你不去努力、不去克服、不去追求,不去执着地追求,真正好的人性是没法体现出来的。《晚点》:你的签名“Do more, know more, be more”,是否是你人生的meaning?
陆奇:是。任何一个智能生态的信息架构永远是这三部分组成。人追求的永远是想懂得更多、想做得更多、体验更多,三者螺旋上升、永无止境。同时你需要减熵,知识可以帮你减熵,减熵的核心是为了建立更美好的结构。否则世界会混沌一片。
《晚点》:甘地说,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成为更好的自我和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后者难道不会推动人走得更远吗?陆奇:自我才会让人更永久。赚很多钱、建设一个成功公司,甚至建造一个国家、世界,都是外在目标。如果一个目标是外在的,你永远会在达到目标之后变得一片空虚。
《晚点》:对20、30、40岁的年轻人各有什么建议?
陆奇:20岁需要做让你可以走得很快的事情,快速学、快速失败。30岁你要让自己可以走得远,建立一个核心支撑体系能让你走得很远。这个体系包括你的身体、你厚实的家庭基础和几个志同道合你可以信任的朋友。
一个人到了35岁,到了打造产品的黄金时段,我已前很关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才,因为他/她已经犯过不少错,他/她最需要做一个好产品让他/她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本质提升。
40岁后,理想情况是找到一个可以让你淋漓尽致去发挥的舞台,一个人的才华和一个公司的才华只有在真正被释放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如果这个舞台是你自己的最好。《晚点》:你是否经常会太过相信自己的力量?
陆奇:会。我太太一直觉得我太过于自信了。她老觉得我自以为是。《晚点》:你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对你而言,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陆奇:任何智能体系要真正学会知识,这三者都分不开——感知(观察系统)、思考(智力系统)、行动(活动系统)。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是这样。
20191219整理,大概1h重读原文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