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FS email的下面这段话,可以作为我整理“加星文章”系列的说明,重要的不是看多少新文章,而是文章的质量,适当反刍旧文章,性价比更高。所以整理这两个月的一些好文章在此,借机重读和简单写几句。
Rather than write new content, we focus on updating and highlighting articles from our archive. Not everything needs to be new to be valuable.
Habits vs. Goals: A Look at the Benefits of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Life Habits are algorithms operating in the background that power our lives. Good habits help us reach our goals more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Bad ones makes things harder or prevent success entirely. Habits powerfully influence our automatic behavior.
过程(习惯)和结果(目标)的辩证关系。
Gates Law: How Progress Compounds and Why It Matters
Gates定律,类似于幂律,复利,摩尔定律,指数增长,催化反应。科技加速进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类科技进步越来越快,就像《三体》中三体对人类科技的担忧一样。
不看科技和互联网的方面,单从个人角度来说,也是如此,个人效率训练也是一个很好的复利增长,学习一次受益无穷,持续改进的效果也是很惊人的。
Technology and the Accept vs. Affect Mindset
因为看了这篇文章,还单独写了一篇”默认假设“的博文,之后打算从思维角度说一下默认假设,观点就是本文的accept vs affect mindset。
这篇文章介绍了我们“不知不觉的接受了很多科技方面的默认假设”,而缺乏一种探索精神。
读书(6.8)
人月神话的一篇博文,写得很好
阅读之目的在于更好的思考,这种思考一种是对内在自我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修炼,一种是外在技能提升和价值创造,相对而言,第一点往往更加艰难和漫长。
任何书之好坏都和你当前的知识结构和你读完后的思考理解有关系,一本书你读完后不能触发思考,不能和已有的实践相互印证,那对你而言就不是好书。不是说书本身不好,而是说你当下的知识体系和已有实践积累和这本书希望传授给你的很好的匹配。多年以后你再读,你可能觉得是一本好书,因为你的积累和思考力达到了。一本书,我的同行和朋友们都公认的好书,我好像认为不好就在贬低着自我的知识和理解力,这种思想是相当有害的,让自己陷入一种为读书而读书的人云亦云的境界。
The Danger of Comparing Yourself to Others
忘了在哪儿看到一句话,烦恼来自于比较。
不要和别人比较,专注于Being you。专注于提供自我,不要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而是放在自己身上。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life are internal not external.
Junyu's Recommendations : 蔡崇信的三重生命
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蔡崇信做过企业律师和私募基金高管。他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1999 年放下70万美元年薪的投资机构工作,加入前途未卜的阿里,成了月薪500块钱的“超级 CFO”——那时阿里巴巴只有一个刚刚上线的网站Alibaba.com。关于这个选择,他后来在耶鲁商学院分享时,总结为“投身阿里的风险和回报不对称,机会成本很小,一旦成功,回报很大,值得一试。”
这就是一个正面黑天鹅现象啊,或者从期望值理论来分析。
What Does Probability Mean in Your Profession?
不同行业对概率的理解不同,这其中就有了商机和危机。
201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