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公司》第二部分 营造创业文化 part2

书名:创新公司
副标题:皮克斯的启示
作者:艾德·卡特姆(Ed Catmull)

第二部分“营造创新文化”目录:

  • 第五章 诚信与坦诚
  • 第六章 恐惧与失败
  • 第七章 饥饿的野兽与丑陋的婴儿
  • 第八章 变化是必然,也是机会
  • 第九章 认清“暗藏势力”

第二部分收获:

  • 坦诚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灵感。
  • 如何管理公司的失败,管理者的责任是什么
  • 公司的产品分成“野兽”和“婴儿”两种,伟大的产品都有一段不完美的“婴儿”阶段;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提供必要的保护,保持平衡,避免天平完全偏向野兽。
  • 拥抱变化,拥抱不确定性
  • 暗藏势力,指的是管理者洞察力的局限性,或知识的局限性。最优秀的管理者能够承认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并给予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一定空间。

本文总结第7,8,9章

第7章 饥饿的野兽与丑陋的婴儿

重读本书,才意识到这章内容很棒,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分类”的角度。

想要见证伟大,就必然经历一段不伟大的平庸,这个道理,有些人是不能理解的。在创意环境中,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捍卫新生的构思不受这些人的摧残。捍卫未来,不要驻足过去。

作者将野兽代表“成熟的产品”或者说低风险的新产品开发,比如产品改良,比如动画片的续集,周边产品;
婴儿代表”独到的创意或产品“,风险高,一开始不够完美,有很多缺陷(与伟大产品对比),但是婴儿如果成熟了,就是全新的、伟大的产品,比如《怪兽电力公司》,比如《海底总动员》。

用我熟悉的胶带举例子,前者就像产品的改进或调整,比如换个sustainable material,换个厚度,换个liner等;后者就像全新的产品,比如从普通胶带到可重工胶带,比如iphone 16上的机械解粘到电解粘产品,比如配合客户开发一个全新的制程胶带。

我所谓的“野兽”,是指靠吞噬不断翻新和再加工的原料和资源得以生存的大规模团队。
“婴儿”则像独到的创意。独到的创意是脆弱的。创意刚刚诞生之时,往往与光鲜扯不上关系。因此,我把影片的初样叫作“丑陋的婴儿”。
想要看到伟大的构思,就得挨过那些不甚光鲜的阶段,而我们的职责之一就是保护这些新构思免遭不懂这个道理之人的破坏。这就好比毛毛虫蜕变为蝴蝶的过程:毛毛虫有了茧的包裹,才得以生存。换言之,毛毛虫的生存离不开茧对威胁的抵御,茧抵挡了野兽的侵袭。

成年人是婴儿慢慢成长起来的;伟大的产品,都有一段不完美的“婴儿”早期阶段。激动人心的皮克斯动画,都是从不完美甚至丑陋的早期样品打磨出来的。不能拿着“成人“的标准去衡量”新生儿“。

一个典型的扼杀”婴儿“的操作是,强调流程!一开始就要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坚持流程,团队各司其职;甚至用成熟产品的标准框定新生婴儿,“婴儿”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

坚持一开始就要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与固守谬见不放有什么区别呢?对制作过程加以改善,让其更加畅通无阻,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些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但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才是我们的目标。
这种现象我在其他公司身上屡见不鲜:简化流程或增加产量本末倒置地取代了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的每位成员和每个团队都以为自己是在恪尽职守,而实际上早已偏离了正轨。如果只是工作流程高效流畅,而其他方面却捉襟见肘,那么,我们新生的构想——也就是我们丑陋的婴儿——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无法茁壮成长。这样一来,婴儿们不是被遗弃就是遭遇胎死腹中的命运。人们倾向于将精力专注于比较保险的、沿袭赚钱的老套路的项目上,这样至少能保证企业不会空转

“野兽”提供公司的现金流,是公司发展的推动力;“婴儿”代表了公司的未来发展潜力,但是却充满不确定性。

野兽不能失控,意思是占据大部分甚至全部公司资源,不给婴儿留下成长的资源。

野兽是个贪吃鬼,但能提供宝贵的推动力。婴儿的确纯洁无瑕、潜力巨大,却变化无常,离不开别人的照顾,还让人彻夜难眠。让野兽和婴儿在一起和平共处是十分关键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将双方平衡地统筹在一起。

企业走下坡路,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资源大部分都投在了”野兽“上,快速批量产出,快速赚钱,短期大赚,却失去发展潜力。 从人事角度讲,如果擅长执行和管理野兽产品的人会快速晋升,而开发创意产品的人被冷落,这也是一种失衡的表现!

连接“野兽”和“婴儿”的方式,就像公司强调的“新产品销售额的占比”。如果能够让创意驱动”野兽“,就是最好的发展模式。
管理者的责任,就是维持平衡!

而实际上,任何一个生产商品或追逐利润的团队,都可以算作野兽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营销与产品分销团队亦包括在内。
每个团队的成员都有自己的当务之急,而不同成员的优先事项常常会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
每个团队都在努力尽自己的职责,却都在往不同的方向上施力。
如果其中有哪个团队“赢了”,那么整体就输了。
在一个不健康的企业文化中,每个团队都认为如果自己团队的任务能够凌驾于其他团队的任务之上,就会为企业带来益处。而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各个群体都明白,在竞争比拼的欲望中找到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希望自己得到重视,却不必高过别人一头。有了明确清晰的目标做指导,这些人才之间自然而然产生的互动便会营造出我们所追求的平衡。我们只有将追求平衡奉为企业的核心目标,才能达到这样和谐的效果。

第八章 变化是必然,也是机会

拥抱变化,拥抱不确定性。我们要磨练在意外发生时迅速恢复的能力。 这就像“反脆弱”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改变必然发生,但都想"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愿意主动迎接和拥抱变化,更不愿意主动出击,迎接未知的创意。“宁愿与熟悉的魔鬼打交道,也不愿和未知的魔鬼一起冒险”,这句话反映了许多人对生活的态度。

最富有创造力的人,是乐于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展开工作的人。p180

变化之中,必然要遭遇失败。 一个健康的态度是将失败作为探索创意和新方向的机会。

我学到的一个应对技巧,就是把真正出了问题的地方一一记下来。一般来说,只要把事项列出来,我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可以归结为两到三类比较概括的问题。这么一来,问题就显得不那么可怕了。列一张问题清单,要比毫无逻辑地瞎想“什么都不对”好得多。
只有经历挣扎,方能辨清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将变化视为自己的朋友。

面对变化,有一个关键态度是,员工要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并主动去解决,这也是“失败和恐惧”那一章介绍的态度。

如果无论多么周密的计划都无法避免问题的出现,那么我们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让企业各级人员都对问题承担起责任,同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自信。我们希望让员工们感觉,他们不必得到别人的批准,就可以主动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

变化之中,成功了,既要肯定团队和公司的努力,还要意识到“运气的成分”和“随机事件的作用”,戒骄戒躁!

实际存在的规律往往会与偶发事件糅合在一起,因此,想要区分机遇运气和真实本领,可谓困难重重。
我明白,皮克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的才能和用心,以及我们做出的许多正确选择。但我同时也认为,如果我们把皮克斯的成功完全归因于自己的才思,而不去正确认识随机事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么我们就是在拆自己的台。我们必须要对那些曾助过我们一臂之力的随机事件有所觉察,不要妄自认为所有的成功都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的。

第九章 认清“暗藏势力”

暗藏势力,是领导者的自大、过度自信,没有意识到自己洞察力的局限性,缺乏“自知之明“。

作者介绍了几个例子:

  1. 管理者晋升到领导者后,员工将管理者视为“牛上司“,在头衔面前举止变得谨慎,只展示好的一面,不和领导“推心置腹”,导致领导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变窄,不能掌握很多信息。
  2. 为了团队协作共事设置的企业层级结构,如果过于严格,同样导致管理者只能掌握部分信息,看不到全貌,就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3.一线员工可能更早和更准确的察觉到问题,但却不敢直言,特别是缺乏开放和不能接受自身盲点的企业环境中。导致管理者误以为自己对事事都了如指掌。

为何那么多正在发展壮大之中的硅谷企业的领导者会做出如此糟糕的决策,那些决策即便在当时来看也是漏洞百出的。这些领导者具有足够的管理和实际操作能力,也有雄心壮志,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决策上的失误,对自己目空一切的态度也不自知。受了妄想的蛊惑,这些头脑精明的领导者错失了将成功维持下去必需的利器。我从这件事中得出的经验是,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自己洞察力方面的缺陷,我们有朝一日也会因同样的错觉而跌倒。这被我称为“暗藏势力”的因素,是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
只有在一个接受自身盲点的企业文化中,只有在管理者明白别人可能会挖掘到自己没有察觉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时,员工才能有如此开放的心态。

2024-10-29 回顾读书笔记,更新第8,9章,发布。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