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公司》第二部分“营造创新文化” 1/2

书名:创新公司
副标题:皮克斯的启示
作者:艾德·卡特姆(Ed Catmull)

第一部分(第1-4章)的主要收获:

  • 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家的潜能;这也是管理者的荣幸。
  • 管理者的角色是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并解决创新路上的障碍
  • 人才比点子更重要:找到配合默契的合适的人才,要比挖掘高明的点子更加重要。(人才比产品更重要)
  • 优秀的人才不够,还要有高效团队协作!
  • 招募比自己聪明的人,谦虚,“内心强大”且“自信”。

第二部分“营造创新文化”目录:

  • 第五章 诚信与坦诚
  • 第六章 恐惧与失败
  • 第七章 饥饿的野兽与丑陋的婴儿
  • 第八章 变化是必然,也是机会
  • 第九章 认清“暗藏势力”

第二部分收获:

  • 坦诚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灵感。
  • 如何管理公司的失败,管理者的责任是什么
  • 公司的产品分成“野兽”和“婴儿”两种,伟大的产品都有一段不完美的“婴儿”阶段;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提供必要的保护,保持平衡,避免天平完全偏向野兽。
  • 拥抱变化,拥抱不确定性
  • 暗藏势力,指的是管理者洞察力的局限性,或知识的局限性。最优秀的管理者能够承认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并给予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一定空间。

本文总结第5章和第6章

第5章 诚信与坦诚

关键词:坦诚,信赖(trust),敢于直言(有话直说),同理心,解决问题。

总结:团队成员之间要信赖(trust),这是坦诚的基础;要以解决问题为共同目标,这是结果导向。坦诚的前提,一是要成员之间敢于直言,二是成员具有同理心。坦诚,是团队高效协作的前提。

用”坦诚“作为企业文化,而非用道德感更强的”诚信“,虽然含义相同,但“坦诚”不容易让员工有心理负担;更容易促进团队协作。

坦诚的基础是信赖,团队成员以解决问题为共同目标,避免沟通中的争面子、争胜负、讨好领导等小算盘。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提出批评,有话直说,当然要注意表达方式。

人人都能自由交流思想和观念,也能无所顾虑地提出批评,这是创意文化健康发展的一大标志。

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创建坦诚的企业文化,扫除障碍。比如书中的“智囊团”会议,

坦诚的一个前提,是团队成员具有听真话的气量,能够敞开心扉接受建议,并有敢于舍弃的气量。换言之,成员要能接受别人的评价,即使这评价是逆耳之言。

坦诚的另外一个前提,是团队成员都是具有同理性的人。

坦诚并不意味着不近人情,也不是要伤害别人。有效的反馈系统都是以同理心为基石建立的,大家都是奔着同一个目标去的,你摔的跤我也摔过,所以你的痛苦也就是我的痛苦。如果你是来满足虚荣心的,或是来博人赞颂的,那你最好在踏进会议大门之前端正态度。智囊团的成员笃信,每一句点评都是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服务的:彼此扶持,相互帮助,一同创作出更好的电影。

备注:
《创新公司》的坦诚观点和《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Five dysfunctions of a team》)的关系:

  1. 最高级障碍,就是不以结果为导向;
  2. 第一级障碍,是lack of trust。
  3. “坦诚是trust的基石”,在我看来,两者意思相近,没有本质区别。

另外最近在学习agile,在agile组织中,Scrum master的一个类似职责是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坦诚,践行敏捷的指导思想。而agile项目要成功,坦诚同样必不可少。

第6章 恐惧与失败

总结: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从中快速学习。失败只是探索新领域时无法避免的一种结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但是说起来容易,要构建合适的企业文化,避免因为害怕失败而变得保守。员工不怕失败,关键还是要看领导是否以身作则,而领导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否则员工就会倾向于掩盖失败、找人背锅。

项目失败了,是否会归罪于某人,甚至贬低中伤项目参与者,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对失败的看法。企业是否以及如何从失败中获得经验教训并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这是观察企业文化的好角度,也是企业文化的真实体现。“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失败,那问题或许更严重。”

员工如果规避失败,甚至因为项目失败而互相贬低,那就不会有创新和创造性工作。

正确的操作是:“敏捷”起来,快速行动,快速试错,不要详细完美的规划;在行动中不断迭代和优化,不要期待准备万无一失再行动。

如何将失败和恐惧拆分开来,也就营造一种企业环境,让员工们不为犯错而担心受怕。

我们面对失败的态度,如何“化痛苦为成长“,失败是探索和学习的必然障碍。

如果用适当的方式去对待失败,那么失败便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失败只是探索新领域时无法避免的一种结果
“失败要尽早,失败要尽快”
“人应当尽可能的压缩犯错的时间”
失败就好像学骑自行车,如果你幻想不出岔子、不跌几个跟头就能学会,那么无异于痴人说梦。
想要尽可能地缩短失败的时间,你就得下决心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学习。
失败是探索和学习的象征。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失败,那么你犯下的错误其实要比失败本身严重得多,因为你将规避失败当成了你的动机。特别是对领导者而言,想要靠深谋远虑来避免失败,终会将他们带向败局。就像安德鲁所言:“采取行动,向前进发吧。”

判断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对失败的态度是什么

想要看看你的公司是否正受到失败的负面影响,我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问问你自己,在某个失误浮出水面之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人们是否会就此放弃、默不作声,而不是齐心协力控制问题的根源,以避免在前路上再被绊倒呢?大家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这到底是谁的错”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失败在你的企业文化中就是贬低中伤的导火线。失败本身已经令人难以承受,何苦浪费精力,非要揪出个替罪羊不可呢?
在一个人人畏首畏尾、人人视失败为眼中钉的企业文化中,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对冒险和探索抱有能避则避的态度。为了规避风险,他们会尽量去重复那些经过验证的经验,而他们的工作也变成了毫无创意的沿袭。

如何营造出一种勇敢无畏的企业文化,鼓励大家果断行事,鼓励大家从积极的一面去理解失败。作者分享了几个解决方案:

  • 领导者以身作则,承担责任,坦诚分享失败
  • 虽然失败了,但“至少探索了周围的环境”,“虽然你沿途接触的绝大部分信息不能解决你眼下的问题,但你肯定也会收获到迟早能够派上用场的东西。”
  • 学习、探索、尝试之中必然伴随着失败,这就是“在反复试验中寻找答案”的原则,科学实验如此,创意类工作同样如此。
  • 避免过度详细的计划,详细计划本身不能避免失败,创意工作很难通过计划掌控,探索中学习和不断纠正。
  • 面对失败,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失败的契机,挖掘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下次避免。这也是管理者的工作—扫除创意工作路上的障碍!

如果身为领导者的我们能够分享自己的失误,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那么失败对于其他人来说就不再危险。
失败能教会我们重要的一课:以开诚布公的态度分享失败,这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第一步。
(虽然失败了)用我们的话来说,至少你“探索了周围的环境”。请大家切记:即便你认为自己已经误入歧途,你仍然有时间重归正轨。虽说走上了岔路,你之前的计划和思考也并不全是白费功夫,因为虽然你沿途接触的绝大部分信息不能解决你眼下的问题,但你肯定也会收获到迟早能够派上用场的东西。 同理,你在探索途中有些好的发现虽然暂时解不了近渴,但你仍可以把这些发现记在心中,以备不时之需。
我在此提到的从反复实验中寻找答案的原则,是科学领域屡试不爽的方法。面对问题,科学家们先建立假设,然后通过对假设的实验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这种做法背后的原理很简单:实验有助于发掘事实,反复的实验可以让科学家们逐渐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实验结果都是好因结果,因为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果你的实验推翻了你之前的理念,趁早知道总比后知后觉好。利用搜集到的新信息,你就可以换个角度重新审视你所提出的问题了。
然而,创意公司中出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不只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牵扯到许多人。如果你所管理的企业出了问题,那么任何一个问题你都脱不了干系。除此之外,如果你和你的同事不能从失败中汲取经验,那么失败制造的契机也就白白流失了。任何一次失败都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首先是失败本身,以及失败为所有的参与者带来的失意、困惑和耻辱;其次是我们对失败的反应,这部分是我们可以掌握的。我们应该自我反省、掩耳盗铃,还是消极逃避呢?我们应该营造一个鼓励大家敢于认错和汲取失败经验的环境,还是一遇到失误就不容置辩地指责他人呢?我们要切记,失败给予我们成长的机会,如果对这些机会置之不理,吃亏的是我们自己。 p119

2024年1月开始阅读,从“书香园区”借阅,读完前五章。
2024年7月 重新借阅,读完后半部分。
2024年9月,重读本书第二部分,并在“阅读记录”中整理读书笔记。
2024-9-30 重读第六章,更新读书笔记
2024-10-6 整理
2024-10-27 重读,发布part 1,包括第二部分前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