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图书摘抄 上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Author: Robert de Board

书中角色包括鼹鼠,河鼠,獾,蛤蟆,苍鹭,本书介绍蛤蟆先生接受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过程,一步步分析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回顾童年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还能更好的看清楚别人的思维和行动,比如自己的哪些行为源自儿童自我模式,哪些行为源自父母自我模式,从更高的层次看自己和别人,并调整自己。

心理学图书帮助我们,分析自己的情绪和行动的根源,同时观察、理解和接纳“别人的情绪和行动”,向内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促进成长,向外能够接纳别人和协同合作。

询问自己的感觉,用情绪温度计度量自己的状态。 “自己处在什么状态?”

童年的经历,如何重塑我们的情感和行动方式,进而对应成年时的“儿童行为模式”。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哪些日常行为源自童年经历,意识到并作出更主动的选择,摆脱这种“潜意识状态”,像成年人一样。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这贯穿我们咨询的全过程。
最近看的《少年歌行》电视剧,其中的剧情符合相关逻辑。七皇子萧羽小时候因为学习武功不如六皇子萧楚河,一直耿耿于怀,总希望打败哥哥,以致用过分的手段争夺皇位,总觉得自己人生就是被打压的一生,岂止皇妃为了七皇子而甘愿困守皇宫,七皇子得知真相之后自杀身亡。 —2023-1-29

关键词: 做自己的主人,情绪温度计,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基本情绪,愤怒的表现形式。

第一章 整个人都不太好

本书主角是蛤蟆,但第一章是以鼹鼠作为引子,介绍鼹鼠的心理状态,它同样面临很重的心理负担;而后续蛤蟆的状态是极端化的例子。

他(鼹鼠)感觉几乎没法做自己,因为他总活在河鼠的影子里。
他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

第二章 挚友前来相助 第三章 初见心理医生

鼹鼠带着河鼠、獾去蛤蟆庄园看望蛤蟆,催促他看心理医生。而蛤蟆去见心理医生,是不想辜负朋友们的好意,并以为只要按照心理医生的指示做,就可以走出困境,而心理医生直接打断了他的想法,强调“只有靠自己才能走出困境”。

如何进行心理咨询,首先,病人要出于自愿,是自己想要解决问题,而不是为别人安排而来,即要为自己负责;其次,心理医生通过询问和不断的提问,全神贯注于患者,帮助病人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察觉自己的感受,不断审视自己。(P38)咨询师不同于老师,咨询师要使用倾听模式,而老师则是用讲解模式(P38)。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来回答你。”咨询师回应道,“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如果我们约定要合作,就需要拟一个合同,咨询结束时,我会把收据寄给你。你看,这并不是钱的问题。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 第三章P18
可要说蛤蟆从第一次面谈中学到了什么,那一定是这个道理: 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第四章“抑郁的原因” 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

心理医生苍鹭一开始询问蛤蟆”你感觉怎么样“,并用情绪温度计帮助蛤蟆量化当前的情绪状态。

情绪温度计:咨询师说,“假设我们有一种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蛤蟆:”我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蛤蟆:“每个人都对我那么不友好,可这些并不是我的错”。

蛤蟆介绍自己过去的经历,河鼠、獾都是怎么嘲讽和对待他的,咨询师强调,蛤蟆在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的感受,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朋友对待他时的感受,和小时候父母狠狠责骂他时的感受一样。

“是的。当然,是这样的。”蛤蟆的语气听上去比之前更确定了,“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小时候,我被父亲狠狠责骂后,也是这样的感受。”
“那么,我们就把它称为‘儿童自我状态’吧。”苍鹭说道。
蛤蟆看上去很困惑。
“其实很简单,”苍鹭说道,“你应该记得学生时代学过,‘自我’来自拉丁文,代表‘我’这个词。而当我们问‘他处于什么状态’时,我们其实是在问‘他存在的模式是什么’。所以当我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

关键词: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儿童基本情绪,适应性学习(重塑观念和行为的过程),父母的影响。

心理医生解释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哪些基本情感与生俱来,我们小时候的情感应对模式,会反映在长大成人之后的行为之中。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请你再进一步解释一下好吗?”蛤蟆问。
“当然可以。”苍鹭回答,“我的意思是,我们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

苍鹭引导蛤蟆观察他的侄子侄女的表现, 总结出以下四种儿童基本情感:

  1. 快乐与深情
  2. 愤怒
  3. 悲伤
  4. 恐惧

一方面,儿童会处于以上四种基本情感之中,另一方面,父母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孩子,从而塑造孩子特定的“儿童自我状态”。
意识到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来自何处,然后有意识的调整。

蛤蟆说,“如果我看到有人非常深情,或者发怒、悲伤和害怕,我就能说这人正处在‘自然型儿童’的状态里。是这样吗?”
“正是如此。不过愤怒更复杂,我们会在之后进一步了解这种情感。”
“不论人们年纪多大,都可能处在儿童状态吗?”
“确实如此。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蛤蟆陷入了沉思,在许久的沉默之后,他终于说话了:“我觉得我经常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说完,又陷入了沉默。

如我们所见,一个孩子的自然行为混合了上述几种基本情感。”苍鹭指向白纸板上的列表。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
蛤蟆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你说得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婴幼儿不是用逻辑和有意识的应对父母的行动,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 并调整自己的行动,从而建立适应性的生存策略,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而学习和调整自己的行动,就是适应性过程,适应婴幼儿自己的独特环境和父母。

“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蛤蟆,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这贯穿我们咨询的全过程弗洛伊德曾说,“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你说我们在婴儿期就开始学习应对生活,我们得对自己天生的行为做出调整。”

天生的行为就是儿童型状态,适应父母等成长环境的行为就是适应型状态。
儿童型状态
适应型状态

第六章 探索童年

蛤蟆回顾童年,想到严厉的父亲,始终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母亲;蛤蟆就是典型的“顺从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适应性状态”,适应父母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心理医生强调,理解童年是打开现在的悲惨情绪的关键,童年的关键就是处理和父母的关系,而面对强大的父母,婴幼儿都建立了哪些“顺从行为”,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蛤蟆列了一个顺从清单,而这些行动模式,依然是很多人成年后的行动模式,也就是并没有真正成长。

  • 同意 (父母说什么都是对的)
  • 取悦 (取悦父母,想尽办法博得父母的认可,蛤蟆的浮夸、爱炫耀的性格,就与此有关)
  • 道歉 (几乎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先道歉)
  • 依赖 (孩子默认依赖父母,长大就是摆脱依赖的过程)

苍鹭: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很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蛤蟆:如果这个人确实没有力量,就必须学习顺从压迫者,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
苍鹭:正是这样。所以你在还是孩子时,是不是也一样得学习如何顺从你父母严苛的要求和心愿?
苍鹭:那么,到时候你会做什么?
蛤蟆:我猜,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和他争辩,你按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
蛤蟆:除了顺从我父母的意愿之外,我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
蛤蟆:还有道歉,我现在是这么做的,小时候也是这么做的。几乎我做任何事之前,我都会为了安抚父亲而先道歉。
苍鹭:我想在列表中再加一条,依赖。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有些人延续婴幼儿时期的顺从模式,把依赖当成了生活方式。换句话讲,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第七章 愤怒的表现

之前介绍了几种儿童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伤,恐惧),本章探讨儿童的愤怒情绪是怎样体现的,虽然愤怒是一种基本情绪,但很多儿童并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这种“攻击性情绪”,而是用多种方式缓慢释放愤怒,比如常见的撒泼、怄气、任性、拖延、等。儿童的发泄愤怒的方式,同样见于成人社会。

愤怒是塑造行为的基本要素,愤怒是有攻击性的。但是对于儿童来说,父母就像是仁慈的独裁者,在独裁者面前,大多数儿童表达愤怒的方式就是”不带攻击性的发火”。
就像发烫的煤气罐,可以尽快把阀门打开快速泄压,还可以慢慢打开阀门,让高压气体缓慢释放出来,这样就不带攻击性甚至让人无法察觉。
蛤蟆举了一个例子,被獾责备时痛哭流涕道歉忏悔,但需要他公开反省时又矢口否认,因为道歉只是面对高大的獾的防御机制,并不是源自内心的反省,一有机会就会反悔。

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你采取的方法就是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觉察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
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就像孩子听到大人说“不行,你不能这样!”这让孩子非常愤怒,同时又感到无助,因为对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孩子没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去回应,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倒在地,又踢又叫。而当成年人也这么干的时候,我们会说他在“无理取闹'“
怄气?我从没觉得这是发怒的一种方式。
“我认为它是。”苍鹭说,“怄气的人是总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安静得很反常。蛤蟆,在我看来,“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这个行为完成了我们刚才讨论的,所谓通过逐步少量降压来降低愤怒的强度,这样攻击性肯定也就减弱了。
苍鹭继续说道:“当然,这个图的关键在于,我知道你也开始认识到了,就是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这危害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2022-12-25 晚上花了一个多小时,从头重新阅读并整理到第六章。
2023-1-29 火车上,重新阅读和简单梳理一到六章;完成第七章摘抄总结。
2023-2-6 还是火车上,先发布本书摘抄前半部分,再整理前半部分。 图书不重读一遍甚至多遍,第一遍的阅读体会就会被慢慢遗忘,还要慢慢体会慢慢重读才行。

2023-4-15 重读本摘抄,简单更新,思考自己表达愤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