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16 重读本章,记录自己的几点读后感,引用内容来自原文,使用白描app拍照转文字。
为什么要用因果链分析? 为什么要系统的分析问题?
使用因果链分析,不仅是能找到根本原因,还能获得多种解决办法,然后再综合比较选择最优的解决办法。
忘了哪本书中讲过一句话:“如果一个问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清楚”。因果链分析的价值,或者分析问题的系统流程的价值就在于此,避免肤浅得解决问题,避免用复杂方法解决问题。
因果链分析在现代TRIZ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第3章我们介绍了功能分析,它是现代TRIZ理论中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功能分析可以让我们从功能的角度来找到工程系统中的功能缺点,或者存在问题的组件。然而,源自于项目目标或者现代TRIZ理论的 问题分析工具(功能分析、成本分析和流分析) 所得到的已知或者明显的 表面缺点(也叫做初始缺点) 往往并不容易解决,更重要的是它们通常不是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
本章将介绍因果链分析,它是现代TRIZ理论中分析问题的另外一个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找到潜伏在工程系统中深层的原因,建立起初始缺点与各个底层缺点的逻辑关系,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很多项目中,只要消除工程系统中某一个或几个关键缺点,就可以轻松消除初始缺点,达到改进整个工程系统的目的。
如图4.1所示,现代TRIZ理论中的问题分析工具(功能分析、成本分析和流分析)是为了揭示工程系统的缺点,这些工具的分析结果都可以作为因果链分析的已知条件(输入),因此因果链分析可以比较全面地揭示工程系统各种不同层次的缺点。通过因果链分析出来的诸多缺点,有些缺点容易解决,有些缺点不容易解决,我们就可以选择那些容易解决的缺点入手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找到的缺点越多,则可选择的余地就越大。现代TRIZ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转换问题,即不去解决最开始遇到的初始问题,而是使用各种问题分析工具找到隐藏于初始问题背后的问题加以解决。
构建因果链:从初识缺点,到末端缺点。
功能分析和因果链分析的关系和区别
功能分析得到的表面缺点,往往不是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
而因果链分析是“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的过程,功能分析又是因果链分析的基础(作者说的是,功能分析的结果是因果链分析的输入),因为功能分析和流分析帮助我们梳理清楚系统的结构(系统的三大要素)。
与功能分析等工具不同的是,因果链分析可以挖掘隐藏于初始缺点背后的各种缺点。
对于每一个初始缺点,通过多次问“为什么”。
因果链分析和5个why的关系:针对初始缺点和展开的每一级缺点,多问几个why,遵循一定的原则,逐级拆解原因,形成因果链、树状图,或者麦肯锡方法论中的“逻辑树”。
解决哪个缺点?如何缺点关键缺点
得到因果链后,挑选根本缺点,或者中间的关键缺点。
因果链分析涉及到逻辑思考、因果推论,和一些常识性知识。逻辑思考涉及到and和or的逻辑关系(“与”门,“或”门),如下图所示,哪个末端缺点是关键问题?
还有可能将要解决的缺点转换成“矛盾”,从而利用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妥协。相应摘抄如下:
4.3.3矛盾的挖掘
如果因果链中揭示出来的关键缺点所对应的解决方案比较容易找到,并且可以解决初始缺点,而且容易实施,它就是最终解决方案了。但有的时候,这些解决方案可能会遇到限制条件,比如上例中,如果把杯壁变厚可以起到隔热的功能,直接解决了烫手这个初始问题,然而却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杯壁太厚,重量就会增加,消耗的材料也会增加,成本也随之升高了,所以杯壁又不能太厚,这样就遇到了矛盾“杯壁不能太厚又不能太薄”。
书中的一个案例:
针对冬天手碰触门把手会产生静电的问题,进行了因果链分析,结果如下,对应灰色背景的内容,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样一个问题就有了多种解决办法,而“有接触”可以引申出一个物理矛盾,尝试用分割原理解决。
2022-3-16 地铁重读第四章,简单整理笔记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