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社会:购买百万仪器的几点思考

一直想写一个”商业社会“系列,阐述商业社会中的一些陷阱(或者应该用中性词“策略”),以及自己的经历,但一直没有系统梳理。 最近工作遇到了一个值得记录和思考的事情,正好写几点之前的思考。

事情经过:

公司需要购买一台测试设备,价格在100万左右,价格差异取决于供应商、设备配置、配件类型等等,有两家主流的供应商,分别来自欧洲和美国,这儿分别记为A和T。

目前公司在用的设备来自A,为了更清楚的了解两家公司的设备的性能差异,以做出最好的选择,我们分别邀请两家公司的销售和技术支持团队,为我们分别做了一个小时的设备讲解,以阐述自己设备的优势,和竞品的对比。

我研究设备原理、结合双方的产品介绍,整理了一份简单的proposal,然后和领导沟通。 梳理清楚选择理由之后,公司采购同时帮助确认合同和价格,我们内部有一个预算额度或门槛,采购同事就帮助谈价格。

正好韩国同事也从韩国市场询问同一款设备的价格,我们拿到韩国的报价单,我们对比价格和配置,发现销售经理提供了“默认最高配置”,有些配置对我们的材料类型是明显过剩的,我就要求供应商替换成更通用的配件,去掉不需要的配置,这样价格降下来很多;最后我们亮出我们的预算上限,促使对方再次降价,我们拿到一个符合预期的采购价格,这样就直接定下来了,之后就是走流程了。

记录几点“商业社会“相关思考,不论是买设备,还是平时购物,都是相通的,只不过有些点可大可小,是否值得我们注意。

1、选择性分享知识,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每个公司介绍自己的产品,当然会重点强调自己的产品优势,和竞品相比,自己哪儿更好,尽量不提自己的缺点。

这是销售的正常操作,大家都能理解。 买家自己要弄清楚,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两个供应商battle,分别讲讲自己的优点和自己认为竞争对手的缺点,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就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不会被一方误导。

我听完A的分享,觉得应该买A的设备;等听完T的分享,又觉得应该买T的设备。

和有经验的同事和领导聊聊具体的需求(毕竟我刚入职一两个月),就可以确定买哪一家,卖哪一款型号,剩下就是砍价了。

2、不要提前暴露自己的底牌,

甚至于,即使交易成功,也不要透露自己的底牌,只是让对方觉得自己赚了,自己也觉得自己赚了,这就是“双赢”啊。

这就像最近被批评的100元的雪糕,在这一风波之前,那些甘愿花100元买雪糕的人(不算“雪糕刺客”的做法,最近刚看到这个词语,有点像钓鱼执法啊),自己花钱赚了满足感(不知道成分,觉得“贵就是好”),厂家和销售环节上的所有人都赚到了钱。

百万设备也是如此,我们从100万砍到八十多万,觉得自己赚了;厂家愿意继续买,他们也是赚了,这就是“自由贸易”的商业社会啊,交易是你情我愿。

3、最贵的,不一定客户最需要的

卖家要多卖仪器,卖贵的仪器,卖利润率高的仪器,这没问题。

卖家要少花钱,买适合自己需求的仪器,不要一些用不到的功能和配置。

比如厂家已开始配置可拆卸可抛弃的夹具,相比于不可抛弃的夹具,贵好多万,开始没在意,后来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做压敏胶产品,根本不需要可抛弃夹具,这种特殊夹具适用于热固化的结构胶等,测试过程导致夹具被粘住,无法清理的场景。

另外厂家还给配一个大理石桌子(顺便就可以把价格提上去),确实有的客户需要购买,经过和厂家确认,配套这种大理石桌子的产品,具有还低的模量,比如小于1Pa,此时需要排除环境振动的影响;但我们的压敏胶产品,模量都在kPa级别,根本不需要care这种环境干扰,所以就去掉了这个配角。

卖家看到我们这样斤斤计较,自然会也“顺水推舟“,提供更合适的配置和更低价格。ff f

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当然对于不差钱的买家来说,唯一的缺点就是,造成浪费;当时不知道这是浪费呢,那就不是浪费了。就像配置一个大理石桌子,总会觉得“有大理石桌子更好”,只不过这个“更好”,没有显著性差异,更多是心理上的差异。

但商业上,谁和你讲“显著性差异”,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同样的东西,有人100万买走,有人50万买走,大家都很开心。

4、 真正的任务是什么?结果导向

协助购买这台仪器,是我22年5月入职新公司的第一个task,但最初的task是“*** investment proposal”,因为”默认假定”这台设备肯定会超过公司内部审批预算,需要报总部审批,所以需要整理一份proposal,详细说明为什么需要这样一笔预算。

但经过和供应商沟通,确定设备型号,再确定配件类型,再协助采购同事砍价,最终价格低于公司内部审批预算,这样就不需要总部审批,也不需要详细的proposal了。

如果一开始“集中精力”制作一个精美的、内容翔实的proposal,(当然我确实也做了,一开始也是认为必然需要,迭代了四五个版本,同时也是了解这台设备及其背后的知识的过程),不操心购买设备前前后后的事情,不去研究配置,不协助采购同事砍价,或许结果就是,花更多的钱、准备更多的文件,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买下同样的设备。

2022-7-13 update draft

2022-7-21 update and pub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