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默认假设2:想“未想过”

醉汉在路灯下不停地转来转去找东西,路人问他丢了什么,他说家门钥匙丢了。路人帮他一起找,结果翻了几遍都没找到。路人就问,你在哪里丢的钥匙?醉汉说,我出了家门钥匙就丢了。路人大怒:那你到这里来找什么?醉汉振振有辞:因为只有这里有光线啊!

今天又对“默认假设”有了新的感触,或者说,又被自己的某些默认假设打败了。

我在工作中测试胶粘剂的剪切强度,测试结果总是低于目标值,不断调节配方却依旧无法解决问题(这句话中就包含了一个默认假设,即认为原因是配方不够好,所以企图通过调节配方来解决问题)。前几天裁剪测试用钢板,仔细观察钢板,发现粘接位置的钢板存在微小的卷曲,导致两个钢板粘接之后,中间存在空隙,从而导致胶层比预期要厚,我进而认为这就是我的测试结果不够的原因之一(看,我找到了新的可能原因,更新了之前自己的默认假设)。通过给机修组反馈,解决了钢板质量有问题的原因,但是发现问题依旧,即我测试的胶粘剂的剪切强度依然达不到要求。于是排除了一个新的可能原因,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注意被排除的原因的来源,不是来自于系统分析,而是偶然发现,换言之,具有随机性)

今天去检验科测试新的剪切强度,观察胶层的破坏类型,发现粘接区域的部分位置胶层偏厚,部分位置胶层偏薄,我以为依然是钢板不够平整所致,毕竟钢板本身不够硬,克服了剪刀机导致的钢板微小卷曲问题,却不能克服钢板本身带来的问题。(看我对问题的分析,推测问题不够系统,把问题推在我所熟悉的几种可能性中)检验科的一位师傅走过,我就将我的问题和可能原因告诉他,征求他的意见,师傅帮我看了一下, 说“胶层偏薄,可能制备过程中引出了气泡”,否定了我认为钢板不平整的猜测(钢板不平整是充分但不必要条件),然后我就询问怎样才能避免制备试样过程中引入气泡,师傅告诉我“两面涂胶,互相刮一下,通过观察纹路来确定厚度一致即可”。

听完我就如五雷轰顶,猛然发现我又掉进了一个从来没有被质疑的“默认假设”之中,这个默认假设就是“剪切强度的试样制备操作没有问题,这不可能是测试结果偏低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这些默认假设,因为太多的行动依赖于想当然的判断。人的行为和思想都很复杂,我们很少会思考清楚,哪些行为是基于理性思考,哪些行动是基于直觉、想当然和拍脑门。

我们都觉得路灯下找钥匙的醉汉很愚蠢,可是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个笑话,其实我们人人大都是“思维和行动上的醉汉”。解决问题时,我们绞尽脑汁思考和行动的方向可能是错误的,真正的答案在我们没有想到的地方(问题解决后回头看当初的过程,尤其明显,甚至有些可笑)。

 

现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哪儿是我们没想过的地方,怎样才能想“没想过”?

我最近在读大脑认知、思维和复杂系统方面的书(最近在读《失败的逻辑》,大爱),我觉得都能给出部分答案。(又一个警示,我只能用我学习过的知识和阅读主题分析上面的问题,这就是最大的困境,我们无法无中生有。但是好消息是,知识也分等级,有“元知识”,可以“无中生有”和“以不变应万变”,比如下面要提及的大脑思维方式)

从思维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意识到大脑的思维方式,比如慢思考和快思考之分,什么时候容易出现思维偏误,等等。思维存在框架或镣铐,这是优点也是缺点,重要的是意识到它的存在,然后知道什么时候依赖直觉而什么时候依赖理性。

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就是如何“系统思维”,避免让大脑像一出是一出,而是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规划、分析,不要像买彩票那样接近问题。

“看了那么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虽然看了不少思维的书,复杂系统的阅读主题刚刚开始,但是我深知实践上的困难比阅读上的理解更难,所以在这儿就不敢妄谈太多了。

2016.07.16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