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边境,有一位青年背着一个大包骑着自行车要过境。边防的士兵马上拦住他,要他打开包检查,结果里面全是沙子…。
第二天那个青年又背着一个大包骑着自行车要过境,士兵又拦住他,同样检查了包,还是全是沙子。
就这样重复了三个月。之后士兵就不再检查青年的包了。
两年后,士兵退役了,在一个酒吧遇见了青年。
他说:“我知道你在这两年一直在走私什么东西。但是那是什么呢?”
青年微笑着回答说:“自行车”
生活中有太多“默认假设”——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前提条件,限制了我们的思维,阻碍对问题的理解,难以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甚至造成了新的问题。
之前写的那篇文章鱼香肉丝没有鱼,混合脱泡机不能脱泡,就是被机器的名称“混合脱泡机”所迷惑,从而下意识的认为,这个机器能够对我的产品脱泡,结果却并非如此,这种默认假设——功能怎么可能和仪器名不匹配呢——导致了无法解决问题。
前几周开发一个产品,初期目标是同时满足两个性能参数:A、B,我下意识的用性能A去筛选原材料,然后以满足性能A的原材料为基础,再研究如何满足性能B。但是这种下意识的假设又是一个错误,因为性能B和性能A并非完全独立,一定程度上,性能B反而是性能A的前提。所以最开始的默认假设,导致原材料被限定在很窄的范围内,反而束缚了解决性能B的空间。
好几本书中,都介绍了“蜡烛难题”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比如《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刘未鹏的《暗时间》(逃出你的肖申克(五):看不见的牢笼(上))。在这个测试中,我们的目光和思维被问题的描述方式所引导,从而产生了默认假设,掉进了思维的牢笼之中。
蜡烛难题:给你一堆火柴,一盒大头钉,一根蜡烛。问题:如何将燃烧的蜡烛固定在墙上,从而让它燃烧的时候蜡烛油不至于滴到桌上。 如下图:
用《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中的观点来分析这种默认假设现象,就是“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我们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容易被特定的信息(焦点,比如某些关键词,更吸引眼球的信息)引导,而没有充分搜索备择模拟世界(备择,即反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卡片选择实验,测试题和分析见《超越智商》——如何理性思考。
要避免默认假设现象导致的问题,首先是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多问为什么,多质疑,避免绝对性思维,过分相信和过分否定都会导致偏激和新的问题;时刻回头看,用已有的经验教训回顾之前的假设是否需要更新;很多时候,必要的简化(接受不准确的默认假设)有助于问题的初步探索,但却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去质疑当初的默认假设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彻底的解决问题。就像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一切应该尽可能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
其次是涉猎认知学科,理解大脑的运行方式(《思考,快与慢》所讲的双重类型加工模型和《超越智商》所讲的三重心智加工模型)和由此导致的常见思维偏误,意识到大脑的思维方式并在必要的时候做纠正,才是最基础的问题解决之道,这就是《改变》这本书中所强调的第二序改变。
2016.06.28 7:53 at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