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主动

2016.04.13

声明1:这可能是心灵鸡汤,因为例子少,道理多。有些文字之所以被视为心灵鸡汤,可能是我们麻木了,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经历去将这些鸡汤具体化。

声明2:前几天受触动,我写文字过于保守,有些追求“政治正确”或“人生正确”的感觉,导致很多文字欲言又止,草稿箱越积越多。但是我打算从“反馈分析法”的角度去写文章,如实的纪录当下的我的感受和价值观,而不追求永远正确,世界是不确定的,我也应该如此。

 

 

我今年28岁,可是我却清晰的记得,我在13年才真正体会到积极主动的作用,一方面是那时候开始看书,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之前我自诩自己至少已经具备了两三个,读完却大受触动,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我才刚刚入门,遑论其他了)和《少有人走的路》(第一章自律,其实和积极主动殊途同归);另一方面是实验室中和导师相处的一件事情点拨了我,当时有几件事情让女导师不高兴了,让我备受冷落,当时我就想“学以致用,主动发邮件道歉吧”,结果风波立刻烟消云散,让我再次大受触动。

之后就慢慢的开始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开始不断对积极主动有了新的体会,态度和结果不断的正反馈,这或许也是我走上自驱动的进步道路的重要起点吧。

比如在软件使用上,有不少明显有积极主动的行动,比如发现软件bug,就主动提交给软件客服(为此我还获得了wiz note的一年vip奖励)。一个典型软件是文献管理软件mendeley,周围的人都在用老牌的web1.0时代的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的时候,而我更喜欢web2.0时代的mendeley,虽然国内几乎没有教程(我为此还在知乎上写过一个详细的推荐和功能说明)。使用的时候我就到mendeley官网上看教程和别人的功能建议,其中有一个板块是meneley在世界各地选择一下“软件顾问”(mendeley advisor),介绍他们在科研中如何高效的使用mendeley。可能也是在2013年,我就想,我也可以申请做一个advisor啊,于是就给对方发邮件毛遂自荐,发过去时候还异常兴奋,当然最后杳无音讯,我倒是没有太在意。

 

积极主动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习惯,一种意志力。

实验上,不等导师安排,自己想“我应该做什么”;生活上,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该做的不拖延。工作上,自己给自己做长远的规划,“不要像雇员一样思考”。

 

凡事都有度,积极主动也是如此,正如李开复所说,“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积极主动就成了一种平衡的智慧

 

事情还有更复杂的一方面,一方面我们意识到自己有积极主动的思想和行动,消极被动的思想和行动(拖延症患者对后者肯定印象深刻),可更大的背景是我们不知道自己长期处于消极被动或不温不火的思想和行动,这才是最致命的。

还有更让人沮丧的消息,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积极主动的行动,其实并非最优的行动,还有更积极主动的选项。

我想到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极为有趣的例子。前几年,跑步和走路的时候,鞋带总开,颇为恼火,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忍了几个月时候(拖延症),我终于决定搜索一下“跑步 怎么系鞋带”,结果如我所愿,我之前的系鞋带方法不是最好的,我学了一种新方法,甚为开心,但是操作有些复杂,所以只在跑步的时候使用。大约前几个月,浏览网易公开课,居然有一期演讲是“如何系鞋带”,出于好奇,我打开看了一下,发现视频中的系鞋带方法更简单牢固,我的思维就收到了不小的冲击,积极主动,原来也是永无止境

 

积极主动的前提是意识。

在没有意识到一种思维或行动需要改变之前,谈不上改变。可是想想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的比例,就颇为沮丧。生活不能时刻处于高度意识状态,否则不早衰也是长期的亚健康状态。于是,我们不得不对积极主动做必要的妥协。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改变的精力放在核心的行动上。

所以,我现在不敢自诩,我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积极主动才有幸福

以前,基于我对积极主动的认识,总是自诩“我相信我会过得幸福,不论和谁在一起”,可是考虑到某些我无法意识到的层面,我现在也不敢自诩了。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明知那是井绳,打起精神告诉自己不用怕,可是潜意识却总能在认知和精力不足的时候占上风。于是失去了本或许可以不失去的人,只是因为蛇前绳后,造化弄人。想要幸福,我知道必须积极主动的克服这种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