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6
故事梗概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飞行员,将对她评价糟糕的人集合到一架飞机上,撞向他的父母家。「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德国的飞机坠毁时间。
第二个故事:放高利贷者遇到被她摧毁的家庭的孩子,对方心生报复,受道德束缚而不忍下手,最终有犯罪前科的老厨师将放高利贷者杀死。
第三个故事,一个人在路上被坏人「可能只是生活中遇到了倒霉事?」阻拦无法超车进而侮辱对方,抛锚之后被对方报复和羞辱,无法承受羞辱而心生恶念将对方连人带车推下河,对方未死却继续多次尝试撞死对方,不料自己也摔下河,此时两人都已想要杀死对方,最终却同归于尽。
第四个故事,一个富翁的儿子酒后开车撞死了一位孕妇,
第五个故事,一个负责爆破的工程师,多次汽车被吊走,因为汽车停在了没有提示禁止停车的区域,家庭关系因之受到影响,工程师讨要公道说法不成反被激怒而丢失工作,进而引发婚姻危机。走投无路之下,工程师安放炸药发泄不满,被捕入狱反倒获得大量社会同情,家庭关系也重归于好。
第六个故事,爱人新婚,新郎的吉他老师参加了婚礼,被新娘发现他与新郎有过肌肤之亲,虽然新郎说这只是过去,新娘的自尊还是受到打击,发誓摧毁新郎的一生并大闹婚礼,危机逐级升级,整个场景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新郎跳出了这个循环,将这场自我毁灭的循环打破,尝试用理解重新点燃两个人的爱情。
关键词:
社会评价,与人相处,恶有恶报,恶性循环和自动化自我毁灭,公平和正义,情商「同理心」,最佳问题解决办法,家庭矛盾,沟通,社会压抑
庸众的时代
在任何位置,庸众都是占据大多数。
在任何时间,庸众的思想都是占据大多数的时间。
庸众不知敬畏生命,为了小事斤斤计较,从口角到辱骂,从辱骂到侮辱,从侮辱到丧失理性,从丧失理性到毁灭他人,最后自我毁灭。
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恶念就像魔鬼,没有善的制衡,就会越来越大,直到吞噬我们,就像吴伯凡在冬吴相对论中提到《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不知不觉之中,就会反客为主,将有意识的自己,变成无意识的肉体。
这也是另外一个意义的“一步走错,全盘皆输”,我们陷入了庸众的轨道,我们就走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大多数庸众跳不出这个圈套,就像他无意识的跳入这个圈套一样,尤其是仇恨和愤怒充满心头,更难摆脱这一圈套。
普通的庸众执行的是无意识的行动,就像僵尸一般游走社会,平庸无比,碌碌无为,容易被点燃,容易被毁灭,容易被影响。
高级的庸众执行的是疯狂的又单一的价值观,理性又有才能,却用错了地方,不是创造价值,而是毁灭价值。
第一个故事中的飞行员,是精神病,理性的规划才将与自己有过节的人一网打尽。
第二个故事中的老厨师,是偏执狂,宁可进监狱,也要为民除害,与腐朽的政治斗争。
第三个故事中的两个人是庸众的典型,因为口角踏入恶性循环的自动化反应模式,直到共同毁灭。
如何避免庸众模式,核心就是“心智”。
自律,意识到自己的举动的得失,积极主动的跳出恶性循环,坦然面对庸众的挑衅甚至辱骂只因为我们不愿走向毁灭,“夏虫不足语冰”,没有必要与庸众对抗,否则就是自我羞辱和自我贬低。
如果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查理芒格说,”我希望我直到我会死在哪儿,这样我就不会去那个地方“,这个电影,就是告诉我们,哪些行为会将我们毁灭。
当然,对躲避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必要的基于自律的自我牺牲和还击,有的时候是更好的应对措施,尤其是面对集体性的庸众行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五个故事中的爆破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