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张益唐”,“奥巴马呼吁人人都要学编程”,这三个简单的事情最近反复在我的大脑中浮现。
-
《基地系列》
寒假在家读完kindle上购买的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三部”(《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大为震惊,姑且不论我自己质疑自己读懂了多少,小说中已经读懂的最浅显的道理,也够我思考良久。
这儿无意剧透情节,只谈一下“科技宗教”。
“科技宗教”,即以宗教形式使用和宣传科技力量,这是第一基地与死而不僵的银河帝国势力斗争的最强大武器,帮助第一基地成功束缚住了各个觊觎自己的星球,获得了几乎不可能的和平和领导权。
科技之所以成为一种威力巨大的力量,是因为高度发达的银河帝国在衰落中的混战,摧毁了先进的科技文明,(贸易驱动和高度社会分工的宇宙经济体系被战争摧毁,导致靠此维系的各星球都无法自给自足,只能退步到自己能够掌握的低端科技上),这方面的一个重要例子就是核能这一最先进的能源供给技术,在帝国衰落中重新让位给煤炭这种低效的能源方式。
这一背景,让志于保存银河帝国科技文明的第一基地,获得了宝贵的博弈优势。第一基地顺水推舟,将核能操作等科技包装成宗教,无偿提供给因战争破坏而处于科技劣势的周围星球。第一基地对各星球科技人员进行宗教式洗脑是一种控制方式,而只培训他们操作技能(如更换零件)而不让他们知道所以然则是一种更重要的控制方式。
为何后者是一种更重要的控制方式,因为它让创新成为不可能,让对方彻底无法脱离束缚。就像教育,真正的教育意义应该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我们每个人的进步潜能,如此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张益唐
来自”译言精选”的这篇文章——“对于美的追求:张益唐解开了一道纯数学难题”,让我了解了张益唐其人其事,读此文过半,感觉时间都停止了,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默默无闻的张益唐因解开了一道横亘一百五十多年的难题而一鸣惊人,坎坷的经历和惊人的成就,让我想起了约翰·纳什。这篇文章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是张益唐解开了这道难题,而不是别人?”
在张益唐解决“素数有限间隔”这一问题之前,有两位数学家(格林贝格和邦别里)分别在2005年和2011年发表了两篇该领域的重要论文指引后人。邦别里的论文提出的方法基于一些限定条件,导致后来的数学家们不能灵活运用它解决问题。“许多人只是机械般运用各种定理,但张益唐却非常透彻的理解了邦别里的结论,从而将邦别里提出的关于素数分布的技巧打造成可以一个运用到任何素数研究上的工具”。
张益唐钻研透了前人的方法,而不是将之视为一个黑箱来操作。就像开汽车却又能感知各零件的运行状况,而不只将汽车作为一个整体工具来看待。就像庄子的《庖丁解牛》,技艺到了足够的高度,游刃有余。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如此以来就不难理解,为何张益唐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就,也就能够启发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可以依靠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将知识工作者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将知识点存入脑中,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方法不能灵活运用,也就无法创造新知识和新技巧,人脑和电脑一样,如何写入就如何读出,这就是新时代的体力劳动者。虽然也是动脑工作,却是没有创造力的脑力劳动,大脑只是一个高端硬盘。
张益唐展示了真正的脑力劳动者的学习方法:深入挖掘,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张益唐展现给出的不是天才才有的技能,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普适性方法,只不过他达到了大多数人无法到达的高度。
-
人人都要学编程
奥巴马说:所有美国人都应学习编程。编程教学如同识字一样,应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这是知识时代,也是互联网时代。现代社会中不会用电脑的人就是未踏入文明的原始人。十年之后,那些只会操作电脑而不懂编程的人,眼前会出现无数个黑箱,只知道其用途却不知其原理,就像《基地》中那些只会操作核能设备而不会维修的人,就像只能整体的使用邦别里的论文方法尝试解决“素数有限间距”问题的数学家。程序员成为了魔法师。
为何会如此,因为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正好切好了我们懒惰、追求舒适和贪图享受的本性,正如池建强老师所说,“真正好的设计对于用户来说应该是透明的,它确实有用,你无法离开,就像空气一样。只有空气变糟的时候,用户才会觉察出来。”
空气糟糕的时候,却为时已晚。
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让我们几乎丧失了产生通才的可能性。会编程的不懂艺术,懂艺术的不会化学,会化学的不懂生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颐养天年或者奋勇向前,却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底层代码束缚住了无穷创新潜力。
乔布斯说“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如何编程,因为它教会你如何思考”,不仅如此,它也让我们避免成为互联网的奴隶。
这是挑战,也是机会!
2015-05-09 重读此文,发现本文阐述的观点(通才,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和最近在读的《穷查理宝典》中芒格反复强调的”多元思维模型“和跨学科思维异曲同工,读完此书,再单独写一个读书笔记。
PS:才开博没几日,就写这么大的话题,我真是“膨胀”了,索性任性一把,谈一点当前的个人拙见,留待以后自己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