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一事:“第一眼美女”

标题源自最近在读的吴军老师的《见识》一书,在这本书中(P261),吴军老师用“第三眼美女新产品”强调市场上成功的产品是能持续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产品,而第一眼美女是“只可远观”或者“徒有外表“的美女,代表难以被大众接受的产品。

看到吴军老师用美女比喻产品,感觉颇有意思,不过我倒是真的想起了前几天碰到的一个“第一眼美女”。

前几天在下班的轻轨上,一个美女上车,我(不小心)看了一眼,确实比较漂亮,然后我就继续带着耳机看书了。不一会儿,就听到美女开始打电话,带着耳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声音有多大,嗓门不小,在安静的车厢里,全车厢乘客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打电话也就罢了,关键是电话中一直在抱怨自己遇到的一个糟心事,好像是开车和别人有轻微事故,对方的责任,一起到4S店维修,貌似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和对方起了争执。美女在电话中描述当时的过程并不断的抱怨,丝毫不顾及周围人投来的厌恶的表情(想起了财经蓝衣女的眼神),我感觉这位美女还有一些享受“众人瞩目”的感觉。

挂掉电话之后,以为世界安静了,过了一分钟,美女又给另外一个人打电话,又重复了一遍过程和自己的抱怨,OMG。

我当时虽然带着耳机,但是也难免受到干扰,看到对方几眼,就开始按照《控制愤怒》的套路分析对方在信念层面的原因,从概率等角度尝试“充分理解”对方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就像换位思考:地铁百态中提醒自己那样,理解万岁。

但是撇开换位思考(这篇文章算是另外一种思考…),不考虑各种小概率事件(美女可能被坑得无法自己,必须打电话哭诉),也假设这件事情不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那么可以得到比较直接的答案:这位美女是典型的“第一眼美女”。

第一眼美女的一种情况是,第一眼看上去长得好看,但是看上第二眼和第三眼(稍微多了解一下),或许就会发现缺点不少,甚至“徒有其表”,所谓的“花瓶”,只能当作摆设,难以长期亲密相处。

如果展开说,就是我们如何选择异性朋友和对象,每个人的择偶标准不同,择偶标准的优先级(权重)也是各有差异。有些人认为外貌胜过一切,“长得漂亮就行”,其实就是想找个“花瓶
”,这种人很可能“极端看重面子、甚至有些自卑”,所以才有这种用“美女”提高自己身价的要求 ,就像土豪有钱但必须买豪车住豪宅等让别人看得见自己有钱一样。

有些人认为外貌重要,但是也不过能排在第四五位上,而将三观相符(别差太大)、同理心(移情能力)、上进心等看得更重一些,这样反而会更好相处一些。 上面举例的这位”第一眼美女“应该是典型的缺乏同理心,不在意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给别人带来的烦恼,过度的自我主义,很可能是”美貌“惹的祸,从小是别人围着她转,习惯了自己是中心的生活。

当然这儿不是说哪些择偶标准重要,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要的是“别着急”,别着急和“第一眼美女”结婚,多看几眼,才能看完整得判断一个人。当然了,我们也可以把这儿的“外貌”变成“金钱”,道理也是差不多的吧。

婚姻之外也是同理,延迟判断,更全面的了解一个人、一个选择,切莫被“第一眼的结果”迷惑。“延迟判断”可以避免直觉思考跳过理性思考,从而作出更好的决策。

201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