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8十点读书会组织了一个线上活动,我自己做了一份记录,网上也有了完整的记录,例如吴伯凡:青年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胜出?(壹心理),2016.04.23重读自己当时的笔记,精简整理得本文,主要内容是:
- 通过时间记录来判断“自己与别人是否不一样”。
- 三个重要技能:同情共理能力(情商),情绪调节,自我认识
http://ossimg.xinli001.com/20151126/d1a7ea29eccbac5bd0c837d54fa895f6.jpg
吴伯凡:青年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胜出?
2015.11.18 十点读书活动
时间、时间记录、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记录记录自己的一周,每天都做了什么,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非常的散漫,自己真正能做的事情非常的少,大量时间都被浪费在无聊琐屑的事情上,而我们却感觉自己非常忙碌。
面对这种清单,德鲁克就会感叹:我们是如此的没有成效,虽然我们感觉自己做了很多的事情。
如果这种生活一天天叠加起来,就会发现,这是非常让人恐怖的账本,我们真正做的事情非常多少。
如果我们捡到了一个人的时间记录清单,清单上记录了这个人一周内做的所有事情,那么根据这个清单,我们很容易分析这个人是怎样的人,他的未来会如何,他不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典型的路人甲。
结论就是:流程决定结果,时间使用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未来。[就像查理芒格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成就,时间使用情况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核心问题:我和同龄人相比,到底哪儿不一样?
我们经常发现,认真审视自己的过去,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没有多少。[大部分人都不会认真的回顾自己的过去,这样就不会得到沮丧的结果。][彼得德鲁克强调使用反馈分析法发现自己的优势,也是一种回顾过去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我们一直在用平庸的方式做平庸的事情,如果我们在追求卓越的成果,那我们就是精神错乱。
在股市这个零和游戏场景中(这个假设非常值得商榷,暂且按下不表),90%的普通人大都认为自己属于那优秀的10%。可他们的行为方式其实决定了他们只是属于那90%部分。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不一样,尤其是认为自己会想自己的父辈那样,认为年轻就是资本,认为自己意气风发;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父母一辈也曾如我们这样,朝气蓬勃。和同龄人相比(横向对比),年轻和意气风发完全不是优势。[如果要纵向比较,那就是更复杂的另外一个问题了。]
不要假装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可是却从来不刨根问底“我凭什么和别人不一样,我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如果我的所思所为,与别人都一样,就不要期望结果不一样。
所有时代共通的成功因素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因人而异,不一样的部分可能只占20%,相同的成功因素占到80%。
吴伯凡从《全心销售》这本书,强调了三种品质,看似平常实际很重要的品质。[包含而不是等于]
- 同情共理的能力 「同频共振,同理心,情商,换位思考」
重要的不是用显而易见的优势(漂亮,开朗活泼等)去吸引别人,而是用更重要的同情共理之心去感受。“特别会解题,但是不会解风情”,也就是高智商,低情商。 - 快速的情绪切换能力,也就是情绪浮力 「情绪控制力」
我们的心情的好坏受制于别人。第八名理论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成绩范围的人,处于班级中被忽略的位置,因为他们习惯于被忽视下做事情,不依赖于表扬为动机,也就是不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好坏来决定是否改变自己。[我们活在别人的关注之中,但是过度的关注反而是一种伤害,比如父母的溺爱,比如老师的重点关照。]
社会不在乎你的自尊,而只在乎你的结果。所以成绩很好的人进入社会,会过于敏感,过去依赖于赞美而行动,现在就会容易陷入失落,陷入这种状态,他可能就会一蹶不振,而失去前进的动力。「过度的赞美是有害的,容易形成依赖,困境下容易失去情绪控制」
所以老师眼中的优等生,反而在情绪调节能力上成为了弱者。「美酒也是毒药」
不同的人调节情绪的能力不同:几秒,几分钟,几天,甚至一生才能切换过来。所以,情绪浮力差的人,就相当于借了一笔高利贷,降低自己胜出的能力。这一能力没有在学校中被教授,但是有些人能够在自己的处境中收到相应的训练,所以能够更优秀。
[想到了《论语》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是一种情绪的控制力,高兴和悲伤,都有一个度。] - 学会真正清醒的看自己和看别人「认识自己,认识他人」
提醒自己,努力做突破自己的事情:比如大声说话,比如努力做前排,要做有一次说走要走的旅行(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看到不一样的自己)等。[积极主动]
微信等软件,会创造一个幻觉:我们过滤信息,让自己只听到自己愿意听到的,从而让自己难以看到真正的自己。[“启发式偏见”,《潜意识》和《思考,快与慢》都有相应的分析。我们容易接受我们想要接受的观点,却对不想要接受的观点进行多次确认或者直接忽略。]
不要让自己陷入舒适区!
以上这三个能力,就有可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同辈区别开。这三点看似平淡无奇,所以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宝藏很可能就在被我们容易忽略的地方。
在冬吴相对论中,讲到不要抱怨教育制度,应该庆幸,这种教育制度和理念,反而帮你过滤掉了很多的竞争者,「好残酷的利用」「一种新的观察点,凡事都有两面,值得很好的分析。」
作为年轻人,30岁之前要将精力和思想的焦点放在“我是什么”,而不是“我有什么”上,不要过度追求买车,存款等。「强调成长和进步,而不是静止的和拥有的」
等待积累后的“奇点”,人生不是加法和线性成长,而要追求指数成长和复利成长。
爱因斯坦说,有两种能量:一种是核的能力,另外一种是复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