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四月份,我做了一个自我评价:在已知的领域,我是一个固执的人;在未知的领域,我是一个喜欢不断接收新知识的人。 具体而言,我很乐意接收新鲜的信息和资讯,也就是对未知保持好奇心,如果你对我说某一个软件能提高效率,某一本书很好看,跑步包治百病(笑),我就会去研究和尝试一下;但是对我已有的资讯和观点,却容易陷入抗拒模式,容易坚持已有的判断、 观点和价值观。
举个例子,我从13年12月份开始每天早晨做俯卧撑,使用runtastic pushups pro(android和ios都付费购买)做纪录,两组运动共80个左右,截止到2014年7月4号(之后改变了健身策略),总共做了43848个。后来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健身?该为健身投入多少?”,答案如下: ’’ 把健身视为习惯来培养,获得以点带面的效果(见《习惯的力量》 ’’ 我每天早晨做两组40个的俯卧撑,然后洗漱去实验室,虽然运动量不大,但是坚持几个月下来,局部身体素质明显变好了。 ’’ 有了一个如上的好开端,让自己的身体和大脑知道了健身的好处和坚持一个习惯的好处,然后就会主动去寻找,如何更全面的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 然后有一个未曾谋面的朋友,在我的答案下面回复说,“只练胸可能会畸形。。提醒一下最好系统的全身练”,我下意识地回复:“嗯,多谢提醒哈,每周有羽毛球and跑步or游泳”。 后期因为其它的事情,我意识到了自己这样确实会练畸形,以俯卧撑为主的健身只训练了相关的几块肌肉,而保持正常体型的其它肌肉则没有获得进步。 然后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之前对别人的提醒的反应是“我现在的做法,肯定没错”,而不是仔细思考一下他的建议,或者google一下相关知识呢? 提醒就在眼前,我却固执己见,总是下意识地肯定自己是对的。
为何会如此,结合最近看的基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和思维训练方面的书,我发现终极答案是思维上的懒惰!!借用《一课经济学》中分析经济谬误盛行的原因的语言,就是理性上的懒惰和低能(intellectual debility and laziness)。
已有的信息占据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分析判断都“有法可依”,大脑就有理由变懒惰了。就像输入过某一角度的观点,与人谈论这一话题时,就不自觉的将输出这一方面的观点并视为自己对此话题的判断,而懒于去思考反面的信息。当然这样做,总比信口雌黄要好很多,后者的表现会立刻露馅,前者的表现终究还是头头是道,对没有接触过这方面信息的人颇有杀伤力。
初步看来,思维懒惰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是人性的懒惰。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难以判断,但是懒惰是人之本性,却是可以肯定的。我们倾向于追求舒适的本性,就像我们的祖先饿了要找饭吃,看到野兽要逃跑一样自然。但懒惰也非万恶之源,因为它可以激励我们发明创造以享受更大的舒适,重要的是意识到它的存在。 其次,是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灌输给我们单方面的信息,我们对相反观点的信息一无所知,最后慢慢变成了单方面的信息就是全部的信息,我们习惯于这种信息输入模式,也习惯于由此衍生的根据输入的A来判断眼前的A+的能力,而不是根据比较A和非B的差异获取的技能来判断C的真假。我们的思维在退化,批判性思维居然在教育体系中毫无位置。原因何在,从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可见端倪,此处不展开。
如何避免思维惰性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首先需要分辨什么时候需要克服懒惰,其次就是如何克服懒惰。对于后者,或许”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具体更详细的分析,我还只懂皮毛,有兴趣者可以阅读基本心理学读物和刻意练习理论相关的书籍。
2015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