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性的重要性[2012年的文章]

备注:2012-2-10在科学网博客发表该文章[已删],题目是“主动性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将原文重发在wordpress上。时隔四年,重读此文,我看到的是自己的愤青。本文的可取之处是强调“主动性”的重要性,不可取之处是我所谓的危险性就是“怕大家胡思乱想,尤其是政治敏感话题”,言过其实了,只是我当年愤青的写照,这也印证了去年张老师对过去的回忆“我当初担心你会在愤青道路上越走越远,现在看,幸好你没有那样”。

 

——-

积极主动意味着一切!

在科学网潜水这么长时间,看了很多有意义的博文,也深受触发,一直想写点什么东西,可惜囿于水平有限,实在不敢发生,但是看了“ 图灵奖得主:中国高校必须教会学生提问 ”,我还是想说几句抛砖引玉吧,如果引来板砖,我就继续修炼了。

按照我的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中国学生不愿意提问题,而科研能力恰恰应该是从提问题开始,一点一点锻炼出来的,对此我也有一点体会,刚开始读文献,会提一些现在看来特别简单甚至矛盾的问题,当时如果问师兄、师姐或导师,对他们来说,或许就是小儿科的问题,但是对于刚开始读这一方面文献的我来说,却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因此,按照我的理解,学生不愿意提问题,主要是怕自己提到问题太简单,容易被老师和同学笑话,丢了脸面,虽然自己不懂,但是也不问,宁可自己走弯路慢慢琢磨透,也不愿意冒着丢面子的风险,去提出问题。

而学生不愿意提问问题,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思维的懒惰,因为提问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思维高度活跃的过程,是主动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都不在积极提问问题,解答自己的疑惑,反而是不懂装懂或想借助于课余时间自己琢磨,最后终究会问题越攒越多,最终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也难以变得self-motivated。

因此,约翰·霍普克罗夫认为中国高校应该从两个方面改进教学,非常有道理。“首先,让学生们明白,科学研究都是从提出简单问题开始的;其次,应当学会问问题。‘研究是从问简单的问题开始的,教师们应当让学生真正进入研究设计的模型当中,认真思考,积极发问。’”

而一个新的问题是,既然我们知道培养一种能够积极提问问题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何我们没有这么做呢?

因为这样做,有其危险的一面。

如果我们要传授学生射击本领,我们首先会思考,他学会射击后,是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够射击,而他是否会什么东西都会射击,他不会去做违法的事情;同样道理,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我们首先需需要思考,当他能够积极主动的提问问题后,是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让他提,他是否会什么问题都会提,他会提我们所禁止探讨的事情吗?

问题出来了,我们还有很多的言论禁区,不允许我们去探讨,当我们要评价历史的时候,历史已经被定夺,不允许我我们去再推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所以,一种氛围,让这个环境中熏陶出来的老师,没有十足的动力,去传授学生一种可能做这个氛围所暂时不允许做的事情的本领。

over,这,是不是我们存在的问题呢?

一点点探讨,希望砖头不要太猛烈。

 

(2012年8月2日补充:刚才看了曾泳春老师的博文“左手智慧,右手年华——女人与科研”,其中第三段说的非常的好,放在下面以作补充强调,说明主观能动性对科研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科研作为一项职业,和其他职业的差别,很有道理。)

>我有时想,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特殊的工作,强烈依赖于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相比于科研,其他大部分工作,都是一种比较routine的工作。无论是做销售、采购、生产、财务、行政,甚至是教学,都是有一些规则和程序可以借鉴,只要按部就班地实施,大都能胜任这些工作。而这些工作做得好与坏,与额外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没有很强的相关性(这里我们不考虑那些不正当的应酬)。但科研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形,对科学家来说,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多,科研成果就多,这几乎是呈正相关的关系。科研也没有很明确的规则和惯例,而是取决于科学家的主观能动。就实际而言,我们的文献看得越多、思考得越多、实验做得越多,成果就会越多。在科学研究上,确实没有捷径,付出很少而想获得很多成果的概率,是小概率,小概率事件在一次事件中不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