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9,观看凤凰卫视的节目:20150118 名人面对面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背景
吴晓波写了一篇文章,“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分析了女儿这一代和父辈。
第一部分:疯狂读书和放弃保研
谈 到吴晓波在复旦大学读新闻系,本科毕业保研,获得仅有的两个保研名额之一,但是毅然放弃保研回到杭州工作,一方面是因为要回到杭州找女朋友,“如果读研究 生,读完之后女朋友肯定就没有了“,另一原因是吴晓波对专业的认识,“新闻系本身是一个很时政性的一个专业,一旦读到博士之后,你不可能再当记者了,基本 上就废掉了”。
吴晓波的大学时光基本是在学校图书馆读过的,别人是一本一本的读,而他则是一排一排的读。
毕业之后没有着急找工作,而是四个学生组织了“南方考察队”,思考未来。
备注:
1.吴晓波有一期播客谈读书“我与读书的私密往事”,有更详细的介绍,一排一排的读书,读完文学读历史,读完历史读哲学,涉猎经济学等。从十年前开始,每年增加一个书柜,一个书柜约200本书,认真读完三分之一,另外每年还要重读之前的书。
在 节目中,吴晓波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验,第一是带着问题去读书;第二是不做笔记枉读书;第三个建议是跨界读书最受益;第四个建议是读书如同访老友,开始可能读不懂或者读不透,之后会越来越多体会,过几年重读会获得完全全新的体会,吴晓波每隔三五年会重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经济学、 德鲁克的书,沈从文的书,金庸的书(现在已经第四遍读《鹿鼎记》等。
2. 我2009年面临保研的问题时,我就没有如吴晓波那样的独立分析和思考,而是随大流选择了读研,这就是差距,差距的原因,很重要的就是阅读量的巨大差异导致的思考量和思考深度的差异。幸好我这几年,也步入了通过读书不断更新自己的道路。
第二部分:“有用”的价值观和原始积累
大学毕业之后,吴晓波进入新华社做财经记者,工作了十三年,一直秉承着“吃饭、喝茶和阳春白雪都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工作方式,同时也对中国的经济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当他第一次看到“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这句话时,瞬间就被击中了。
吴 晓波说“过去三十年,我们这一代人,都被成功绑架了。”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陷入了一种牺牲当代造福后代、经济发展碾压一切的境地,一切都要 向钱看,经济发展和追求物质牺牲了自然资源,牺牲了社会信任,牺牲了道德约束。 “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原始积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追求物质财富,已经变成了一种价值观,一种“有用”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驱动的社会中,看淡财富和“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一种奢侈。
但现在,中国有一亿左右的中产阶级家庭,这些家庭的子弟有了选择的权利:“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清楚,是谁拥有选择的权利!」
备注:
1. 原始积累的判断,和我之前的思考异曲同工,但是这儿提到的不仅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也是处于疯狂的原始积累的阶段。
2. 选择的权利并非人人都有,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女,获得了“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机会,而这些家庭,大约是8千万到一亿左右。
第三部分 “无用之用”和建立新的价值观
吴晓波支持女儿去追求艺术,因为从女儿的眼中看到了光。
上亿家庭的子女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最有用或者最让他们成功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就是“多样性”,追求的“多样化”,人的多样性。
每个人都追求自己喜欢的、自己需要的、自己缺少的东西。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可以去做调酒师,纯粹因为喜好和衣食无忧,而穷人的孩子则拼搏创业和追求物质财富,以弥补自己的缺失。社会是分级的「社会分工」,但是并不固化,子女的喜好不同会引导他们进入相应的工作领域和职业。
追求的多样性也要求我们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要摆脱纯粹的功利主义(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等的多寡),不能认为调酒师就不如公司老板,不能认为本科毕业就一定要去读研究生。
备注:
1. 王小波在杂文中,引用了罗素的一句话“参差不齐,乃幸福之本源”。